![]()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25年的一个秋夜,窗外雨声淅沥,我翻开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页泛黄,字迹却依然清亮如初。读到她写钱锺书病重、女儿早逝那段时,心头一紧——那不是哀伤的控诉,而是一种平静得近乎冷峻的叙述:“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熬过去”,不是咬牙切齿地对抗命运,而是以清醒的温柔,接纳生活的全部重量。
杨绛先生一生,堪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她出身书香门第,青年求学清华,与钱锺书结为伉俪,本可安享学术与爱情的双丰收。然而时代洪流滚滚而来,抗战、内战、政治运动、亲人离世……哪一件不是足以击垮常人的重锤?可她始终挺立,不是靠英雄式的呐喊,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熬”——一种沉默而坚韧的坚持。
很多人误以为“熬”是被动忍受,是无奈妥协。但杨绛的“熬”,恰恰是一种主动选择。她在《干校六记》中写自己下放河南干校劳动,每天挑粪、种菜、劈柴,手磨出血泡,却仍不忘在煤油灯下读书、翻译。她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这哪里是苦熬?分明是在苦难中淬炼灵魂。
这让我想起管理学中的“韧性”(Resilience)概念。真正的韧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来,并且比之前更稳、更强。杨绛的韧性,来自三重力量:对知识的信仰、对爱的忠诚、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首先,知识是她的锚。无论身处何境,她从未放下笔与书。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她仍悄悄翻译《堂吉诃德》,用西班牙语构筑一个精神避难所。知识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理解现实、超越现实的阶梯。她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道破了现代人焦虑的根源——缺乏深度思考的定力。
其次,爱是她的光。她与钱锺书的爱情,不是浪漫童话,而是两个灵魂在风雨中彼此扶持的真实写照。钱锺书笨拙生活,她便包揽家务;她体弱多病,他便默默照顾。他们不追求轰轰烈烈,只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日常陪伴。当女儿钱瑗病危,三人分隔三地,杨绛在医院、家中、干校之间奔波,却始终以母亲的温柔守护着最后的亲情。这份爱,不是激情,而是责任与承诺的日积月累。
最后,清醒是她的盾。杨绛从不美化苦难,也不沉溺于悲情。她清楚知道:“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她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我感动,只是安静地做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清醒,让她在动荡年代保有内心的秩序,在喧嚣世界守住精神的净土。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富足却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职场内卷、经济下行、关系疏离、意义迷失……许多人感叹“活着好累”。于是有人躺平,有人焦虑,有人疯狂追逐外在的成功,试图用物质填补内心的空洞。但杨绛早已告诉我们: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区别只在于你如何面对这份辛苦。
“熬过去”,不是等待风暴结束,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它意味着:
接受现实的不完美:人生本无坦途,承认辛苦,才能卸下“必须幸福”的执念;
保持微小的坚持:哪怕每天只读一页书、写一段日记、给亲人一句问候,都是对生活的郑重回应;
在平凡中寻找意义:意义不在远方,而在你此刻手中的事、身边的人、心中的光。
杨绛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她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那种从容,不是因为命运对她格外仁慈,而是因为她早已把苦难酿成了智慧。
所以,当你觉得撑不住的时候,请记住杨绛的话:“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生活确实辛苦,但只要你愿意“熬”,时间会给你答案。不是奇迹般的逆转,而是内心日渐强大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胜利。
愿我们都能像杨绛那样,在时代的风浪中,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熬者”。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