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海风与礁石之间,一艘航行的船上,一位七旬老人正面对镜头,讲述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他是王继军,山东省老干部红色宣讲员、青岛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团长、青岛市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青岛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如今,他有了一个拥抱时代的新身份——“听老王讲党课”“老王讲青岛”多平台账号主讲人。
![]()
![]()
从视频号、抖音,到小红书、B站,他以“讲党课”“讲青岛”为主线,用独特视角讲述青岛红色故事。账号虽然只发布了3期作品,但截至目前全网累计播放量已达到212.3万次,迅速成为青岛红色文化传播领域中的一个“种子账号”。
从讲台到云端:一位老干部的红色宣讲故事
这位老干部的“触网”之路,其实早在2012年就已埋下伏笔。那时,王继军刚被任命为青岛市关工委宣讲团团长,原本计划安静的退休生活被彻底改变。他笑称自己“临退休前花了好几万元置办摄影器材”,本想记录城市风貌,却因“组织的信任”转向了用声音传递红色精神。
这一讲便是十几年,他累计完成了1300多场宣讲。然而,王继军并不满足于传统课堂的形式,他始终在探索如何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直到等到让他实现“数字突围”的机会,即“听老王讲党课”“老王讲青岛”多平台账号的建立。在凤凰网青岛频道的技术与内容支持下,他开始系统地将线下宣讲内容转化为适合短视频传播的形式。
![]()
账号覆盖抖音、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主流平台,聚焦青岛本地红色历史与人文故事,首期视频《陈宝仓的家国情怀(上)》全网观看量达69.98万,迅速成为地方红色文化类账号中的一匹“黑马”。
成功的背后,并非偶然。王继军精心策划每一期内容,从青岛本地历史切入、从爱国主义延伸到爱家乡、从烈士的个人故事延伸到他们的家庭、情感与时代背景。正如他所言:“拉近距离,把自己放到烈士身边与他们对话”。
一条高赞评论更是点出了账号成功的原因:“生动的历史英雄故事”。这正是王继军一直追求的讲述方式——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
从线下到线上:引发全年龄段用户共鸣
王继军的宣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他珍视每一条反馈,那是他十余年宣讲路上最珍贵的财富。他手机里至今还存着一条九年前的短信,来自一位再未谋面的女教师,她是红军烈士后代。在听完王继军的讲课后,她写道:“我流着眼泪擦着眼泪听完……今天再看我的学生,我觉得他们变了,我想到他们10年后的形象,想到他们或将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我必须把这些红色历史讲给他们听。”
如今,这样的感动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在“听老王讲党课”“老王讲青岛”账号视频下,一位名叫“果儿哒”的山东网友留言:“2018年11月17日,第一次听王教授讲座,娓娓道来讲得我热泪盈眶!太喜欢看这两个视频号了,以后会有好多精神食粮啦!‘补钙’!”这条充满感情的评论,道出了许多曾经听过王继军讲课的“老听众”的心声。
![]()
以“陈宝仓将军系列”为例,王继军不仅讲述陈宝仓将军的革命经历,还揭秘其家庭背景、骨灰如何从台湾回归等细节,让红色故事在网络空间焕发新生。三期内容上线后,第一天仅视频号就有上万转发,引发老同志共鸣的同时,更是吸引大量的年轻人。
有网友写道:“向没有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无名英雄——陈宝仓将军致敬!”来自广东的网友评论:“陈宝仓将军太伟大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身入局,舍生赴死。”从新疆到内蒙古,从安徽到江苏,全国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烈的敬意。
![]()
这种即时、广泛的互动,让王继军看到了数字化传播的力量。他意识到,年轻人并非不爱听历史,而是需要一种“从远到近、从虚到实”的讲述方式。未来,他还将推出《在青岛看长征》系列视频,拉近红色历史与公众的距离,通过多平台联动,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矩阵。
如今,“听老王讲党课”“老王讲青岛”已成为青岛红色文化传播的一张数字名片。王继军说:“我要把肚子里那点‘东西’掏干净,通过新媒体,留给社会,传给青年。”他期待将网络打造成一个“红色文化的大花园”,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精神滋养。
从面对线下几十个听众到深深影响到线上数百万网友,王继军的红色宣讲正在数字时代持续用更多创新的方式讲述着更多精彩的红色故事。正如一条视频号下方评论所言:“一座城,一片海,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听老王讲党课和老王讲青岛,带您听不一样的红色故事。”而这,或许正是对“听老王讲党课”“老王讲青岛”最好的注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