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央广网报道,11月11日,有博主发微博爆料,在陕西西安市未央区偶遇一小女孩,“大冬天穿着拖鞋,8岁了还没上学,饿了捡吃的。”据其拍摄的视频,小女孩自称“妈妈因癌症去世,爸爸不管她”。 11月12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未央区妇联获悉,其已知晓此事,正在落实这名小女孩的相关情况,目前已经联合民政部门介入帮扶。
(11月12日红星新闻)
寒冬里的拖鞋与迟到的帮扶,别总等舆论推着走。“大冬天穿着拖鞋,8岁了还没上学,饿了捡吃的。”陕西西安一名小女孩的遭遇,在社交平台上刺痛了无数人的心。视频里,她衣着单薄,脚踩拖鞋,自述“妈妈癌症去世,爸爸不管她”。这番画面与言语之间的反差,让这个初冬平添了几分刺骨的冷意。
事件曝光后,当地妇联和民政部门反应迅速,表示已介入帮扶,并计划送她返校。这样的响应值得肯定,但欣慰之余,也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总要等到舆论关注,帮扶才“匆匆赶来”?
仔细看这起事件,女孩的困境并非突如其来。母亲病逝、父亲缺位、失学多时——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曾“上了半年学就跑回来”,说明问题早有苗头。可直到博主偶然拍下视频、引发舆论关注,这个穿着拖鞋在街头徘徊的孩子,才真正进入公共视野。村干部那句“逛游了”的轻描淡写,恰恰暴露了基层排查的盲区。
我们不是没有制度。事实上,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困境儿童保障体系,民政、妇联、学校、社区等多部门联动的机制也早已明确。但从这起事件来看,机制在落实中似乎打了折扣:家庭监护缺失未被及时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也是“民不告官不究”,孩子失学流浪未被主动干预。本应是“主动发现、主动帮扶”的关爱网,却成了“舆情推动、被动响应”的补救措施,这样的关爱,终究是慢了一拍。
真正的保障,不应只在舆情沸腾时才启动。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双暖和的棉鞋、一张安稳的书桌、一份持续的陪伴,远比事后的补偿更重要。这要求基层部门摒弃“等问题出现、靠群众反映、要上级指示”的惯性思维,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把排查变成常态,把帮扶做在前面。
多部门之间也需要打破信息壁垒,让数据流动起来,让责任清晰起来,避免陷入“看似谁都管,其实无人管”的尴尬局面。只有把责任落实到人、把关爱传递到户,政策的阳光才能真正照进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小女孩脚上的拖鞋,终将被棉鞋替代;失学的困境,也有望在帮扶下得到解决。但这起事件留下的反思,不应就此画上句号。关爱困境儿童,不能总靠“偶然发现”,而要靠“必然守护”。唯有让联合帮扶跑在舆情前面,让主动关怀成为常态,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们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网,让他们即便身处寒冬,也能感受到制度的温度,在成长路上不孤单、不挨冻。
“8岁女孩冬天穿拖鞋外出”,联合帮扶,不能,也不该输给小女孩脚指上的那双“冬天的拖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