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戳上方蓝字 「李子说」 关注
从《诗经》的吟唱到本草的笺注,从文人的笔端到百姓的灶头,水芹三千年的文化脉络,终在桐城龙眠河畔沉淀为独有的传奇。这株被无数典籍珍视的灵蔬,借桐城“文都”的文脉滋养、龙眠泉的清润哺育,将所有关于芹的典故与风骨,都酿成了舌尖上的文化印记。
![]()
《诗经》的千古咏叹,是桐城水芹的文化源头。《鲁颂・泮水》中“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诗句,勾勒出古人以芹敬先师、贺入学的庄重礼俗,让水芹成为“文运启兴”的吉祥符号;《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的记述,则赋予水芹高洁文雅的品格,成为古人进献表意的郑重之礼。这份古意在明清桐城落地生根,彼时“天下文章在桐城”,龙眠河泗水桥畔的砂石滩,成了文人们的“泮池”。新秀才入县学,必踏晨露采一束龙眠河水芹,以锦帕裹之敬于文庙先师像前,“采芹人”的雅称自此与桐城学子深度绑定,这株芹也成了桐城文脉的鲜活载体。
典籍中的美味赞誉,在桐城水芹身上得到最真切的印证。早在《吕氏春秋》中,便有“云梦之芹,菜之美者”的盛赞,而龙眠河畔的桐城水芹,以泉水为滋养、砂石为温床,茎白如凝脂、芽黄似嫩玉,掐之脆响、食之回甘,更带着一缕独有的兰香,将这份“菜之美”推向极致。北宋苏轼被贬黄州时,曾以水芹创“春鸠脍芹菜”的佳馔,写下“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的诗句,而桐城文人早已将水芹化作日常雅食——桐城派文人们雅集论道,案头必摆水芹清供,席间必有清炒水芹,麻油香裹着兰香,与笔墨书香交融;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招待四方来客,桐城水芹更是必备佳肴,让远方宾朋在舌尖尝到“文都风味”。杜甫“香芹碧涧羹”的诗句、陆游“盘蔬临水采芹芽”的闲情,都在桐城的灶台上日复一日重现。
本草医籍的养生智慧,为桐城水芹添注了温养底气。东汉《神农本草经》早将水芹(原名水英)入药,言其“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五代《蜀本草》细致描摹其形态:“芹生水中,叶似芎䓖,其花白而无实,根亦白色”;明代《本草纲目》明确其“生江湖陂泽之涯”,主治“烦渴,疗崩中”;《千金食治》更赞其“益筋力,去伏热”。龙眠山泉的清润与桐城水土的丰饶,让桐城水芹的养生价值尤为突出,天然膳食纤维与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使其兼具“清热祛湿、平肝降压”的功效,成为“食药同源”的典范。老桐城人常说“春采嫩苗清口,冬食根茎润燥”,这正是对典籍智慧的世代传承。
文人风骨与民俗寓意,让桐城水芹超越了食材本身。“美芹之献”的典故流传千年,辛弃疾以《美芹十论》抒发报国之志,而桐城有些氏族更将水芹的品格凝为“三德”而载入家训:“清苦守节之德,不慕沃土;思源报本之德,食芹念溪;低调藏锋之德,有才不外露”。这份风骨融入桐城水芹的肌理,也化作桐城人的生活哲学:喜宴上,它是“芹意绵长”的吉祥菜,寄托团圆美好;新春时,因“芹”与“勤”谐音,成为“勤勉致富”的象征;送别学子,一束水芹承载“愿君携芹香,不负少年郎”的期许。连《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亦以“雪芹”为号,是否暗含对水芹高洁品格的敬仰?虽不得探究,但这份偏爱与桐城人对水芹的珍视,跨越时空又遥相呼应。
如今,龙眠河的泉水依旧潺潺,泗水桥的石板仍然浸沐着文韵,桐城水芹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承载着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与桐城派文化的辉煌。当你品尝这株芹,舌尖触及的不仅是脆嫩甘香,更是《诗经》的古意、本草的智慧、文人的风骨与民俗的温情——所有典籍中关于芹的美好,都在这株文都仙蔬里,得到了最完整的传承与绽放。
这,就是桐城水芹:一株承载三千年典籍传奇,被文脉浸润、被泉水滋养的文化之芹、美味之芹、养生之芹,更是每个桐城人心中,藏着乡愁与风骨的故乡之芹。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推荐点读☞
更多原创请关注『李子说』公众号
价值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