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一“墩”难求的冰墩墩、圈粉无数的LABUBU、层出不穷的国风文创……主打“万物皆可爱”的“可爱经济学”正成为当下消费市场的流量密码。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市场玩具(不含潮玩)零售总额为978.5亿元,同比增长7.9%;潮流和收藏玩具零售总额为465.7亿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先试想一下这些场景。
夜晚的书桌上,一只治愈系玩偶能驱散“肝不动了”的疲惫;伴随通勤路的背包上,一个萌系挂件能解锁今日份“小确幸”;居家休闲时,一套可爱文创能让时光变得有滋有味……或有毛茸茸的触感,或有圆滚滚的造型,或具憨态可掬的神态,这些自带亲和力的“萌物”已成为滋养心灵、丰富生活的重要载体。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圆眼睛、胖脸颊、小下巴等“婴儿图式”时,大脑的眶额皮层会被迅速激活,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的积极情绪。从这个角度,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释“萌物”何以成为一些人的化解负面情绪的“解药”,带来直抵人心的治愈力量。
可爱经济的火爆,看似是“颜控”取向,实则是为“情绪价值”埋单。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物质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精神慰藉的自然追求,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众寻求心灵治愈的生动写照。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与悦己需求。透过商品本身,更能看到一种心理满足、一份情感寄托,是对乐观、温暖、希望等正向价值的主动拥抱。
事实上,以人的情感价值为内核,用温柔治愈的力量消融跨领域的文化边界,这般“可爱”的经济热潮,正是人文经济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鲜活实践。
从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以馆藏文物铜奔马为原型的毛绒玩具,到非遗传承人制作粤剧风格棉花娃娃,传统文化与年轻审美碰撞出奇妙火花;前不久的全运会开幕式上,巨型鳌鱼花灯惊艳出场,有网友直呼:“好漂亮好浪漫好灵动好喜欢,有没有Q版可以买?”当“可爱”成为文化表达的新语言,厚重的历史便能以更柔软、更亲切的姿态,在传统根脉与现代日常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的多赢。
也要看到的是,蓬勃发展的可爱经济,也难免遭遇“成长的烦恼”。比如,有商家把“可爱”当万能标签,用粗制滥造的设计、劣质廉价的材料“割韭菜”;有黄牛趁机炒作,哄抬商品价格,甚至出现“天价娃娃”,让可爱沦为“智商税”;还有盗版产品泛滥,二手市场鱼目混珠,让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踩坑,陷入维权困境……凡此种种,不仅消解了可爱经济的温暖底色,更扰乱了市场秩序、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说到底,可爱应是产品的“加分项”,却不能成为掩盖乱象、规避责任、牟取暴利的“遮羞布”。脱离了品质的“可爱”,也就不再值得喜爱。
可爱经济,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细腻感知与温柔追求,更彰显了生活治愈能力与创新创造活力,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注脚。及时整治行业乱象、校准发展航向,才能让可爱不止于转瞬即逝的热度,化作跨越时间、温暖人心的持久美好。
这正是:
萌潮涌动承暖意,创新治愈显生机。
规范方能行久远,美好长留岁月宁。
大家晚安。
(文丨竹圆圆)
![]()
地坛公园毛绒文创。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