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西宁11月12日电 (记者杨启红)记者从青海省“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获悉,“十四五”时期,青海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全省已承包到户(单位)的5.96亿亩草原实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措施,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44.73亿元,惠及全省76.51万牧户、326.2万人。
与此同时,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配合林业和草原部门先后印发《青海省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若干措施》《青海省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青海省草原种植牧草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草原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
近年来,青海坚持省部协同、高位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道必答题。
青海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依托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建设,率先在共和、泽库、海晏、达日4县实施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现代化规模养殖基地、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等“五大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草畜平衡、经营机制、绿色循环等方面积累了如共和县“7+5”牧养模式、泽库县“拉格日”股份合作制、海南州“光伏羊”生态牧场、贵南县饲草循环链等一批试点典型经验,为高寒牧区生态保护与畜牧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海样板”。
加快饲草产业发展方面,推行“以草定畜”模式,配套饲草基地建设,降低天然草场压力,实施“粮改饲”“优质高产苜蓿”等项目,鼓励“圈窝子”种草,探索“飞地”种草、“异地借牧”,推广豆禾混播等技术,深入开展盐碱地开发利用种草研究,努力拓宽饲草种植面积和获取渠道,全省饲草种植面积稳定达到230万亩,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场放牧压力,遏制了天然草场生态恶化。
此外,青海积极推进科学高效养殖,提高商品率。制定《牦牛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生产管理规范》,大力推行“牧繁舍育”“户繁场育”生产模式,推广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产”等实用技术,发展“羔羊经济”等,优化畜群结构、强化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快牛羊出栏。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牛羊出栏奖励补贴政策,有效带动提高牧户养殖出栏积极性,提高了牛羊商品化率。2024年全省牛羊存栏1960.12万头(只)、同比减少0.6%,出栏达936.59万头(只),同比增长1.6%,实现减畜不减产。根据行业调度,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牛羊存栏2200.62万头(只)、同比减少0.9%,出栏达865.3万头(只),同比增长8.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