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星期三) 10: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贵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发布会(南明专场),邀请到南明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益彬,南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欧阳宇昭,南明区发改局局长蒋光福,南明区文旅局局长王菊红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图文实录。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贵阳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突破性进展,今天我们举行贵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南明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南明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益彬向大家介绍南明区“打造‘省会核心、筑城客厅’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南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欧阳宇昭;南明区发改局局长蒋光福;南明区文旅局局长王菊红,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王益彬区长介绍相关情况。
![]()
南明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益彬: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莅临今天的南明专场发布会,感谢大家对南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十四五”以来,南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打造“省会核心、筑城客厅”,扎实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明实践新篇章。2022年经济总量达1005.43亿元,实现标志性突破、台阶式跨越,今年有望突破1200亿元大关,连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百强区。
下面,我重点围绕产业、城市、民生三个关键词,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五年来,我们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的质态加速聚集。工业潜力不断积蓄。省级南明经济开发区获批设立,“一核两翼”工业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一主一特”产业(电子信息制造、生物科技制造)逐步聚链成群,2021至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新型都市工业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数算活力不断激发。建成贵州首个城市核心圈高可靠数字配电示范区,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获评“贵州省软件名园”,亚太中心获批贵阳贵安数字产业示范楼宇,引进了棱镜数据、万联易达等一批数字新赛道企业,落地了花果园社区治理、智慧停车场等一批数字融合场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居全省前列,软件服务业收入相较于“十三五”期末实现了成倍增长。文旅热力持续井喷。紧盯资源、客源、服务,丰富“六爽”要素,做强假日经济、避暑经济和夜间经济,聚焦“圈、街、楼、店”,导入优质资源,大力发展商圈经济、首店经济、网红经济,推出了一批文商数体旅融合新业态,青云路步行街、曹状元街区、花果园片区火爆出圈,华润·万象城、海豚广场、嗨乐街区成为时尚消费的新地标。全区接待游客数、过夜游客数、旅游总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人均花费连年位居全省前列。甲秀南明已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打卡地。乡村魅力持续提升。抓“五个关键”促接二连三、抓“五个一”促产业提质、抓“经营主体”促示范带动、抓“四块地”促改革发展、抓“三项收入”促增收致富,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农文体旅加快融合,全区29个村中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达20个,农民人均收入持续跑赢经济增速。
五年来,我们聚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质”的提升不断向优。城市更新系统推进。坚持整体规划、片区改造、单元联动,统筹推进城市“五改”和“四好”建设,累计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231.07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3843户,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59.5万平方米、惠及群众64749户,完成背街小巷改造250条、共计56.63公里,完成地下管网改造1127.59公里,一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加快建成,由内而外的整体重塑,让城市发展更显温度。城市品质内涵发展。系统挖掘“一河一道两片”文脉体系,推进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融合共生,贯城河揭盖复涌,城垣文化步道焕新亮相,甲秀楼历史文化街区获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曹状元街区荣获世界设计奖金奖,青云路步行街荣获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百年文脉的传承活化,让城市发展更有厚度。城市治理精细提升。深入实施“强基”“整脏”“治乱”“改差”四大工程,纵深推进垃圾分类、交通治堵、整脏治乱,各类城市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大力开展“四绿”行动,强力推进“一城一战一整改”,2021至2024年年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以上,良好的生态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应用创新,城运中心和综治中心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深化,花果园超大型社区治理“一张网”建设加快推进,数智技术的赋能加持,让城市治理更有精度。
五年来,我们聚力满足美好生活需求,“惠”的力度持续加大。“一圈两场三改”幸福升级。坚持全龄友好、功能集成、品质引领,聚焦“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十要素,全区(含双龙)建成15分钟生活圈27个,新增停车位19285个,改造农贸市场34个,市民的生活“近”享幸福。“农村五治”旧貌焕新。紧密结合“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统筹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农村“五治”和乡村旅居示范带建设,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乡村治理持续向好、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四位供给”不断优化。扎实推动“四业联动”,大力促进群众增收,预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2021至202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5.97%,群众致富更有奔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2所,新增学位2055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出省级目标12.99个百分点,全市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位列全市前茅,贵州省初中学业水平统一考试连续3年位列全市第一,甲秀高级中学跻身全市优质高中第一梯队、本科上线率连续5年保持100%,学有优教更加突出。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中医药综合服务示范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落地开业,区中医医院建成投用,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完成提升改造,全区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乡卫生院均实现标准化建设,并与省内外10余家三甲医院共建医联体,群众健康更有“医”靠。构建起以“五统一”(统一品牌形象、统一信息系统、统一基础服务、统一医疗配套、统一监管考核)为核心的三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以普惠均衡为目标、公益为主导、民办为补充的医育体系,“老幼”服务更加托底。兜底保障坚实有力。突出帮到实在处、扶在关键点,聚焦“五类人群”(一老一小一低一贫一弱)精准施策,全力织密兜底保障安全网,各项保障政策持续扩面提标,帮扶救助更显温情。
奋进“十五五”,未来更可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工作部署,牢记嘱托再出发、感恩奋进勇担当,奋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中作出南明新贡献。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商报记者提问:
请问“十四五”期间南明区新型工业化有哪些工作成效?
南明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益彬:
感谢提问。作为以三产为主的省会城市核心区,长期以来,工业是南明区发展的短板所在,但更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十四五”期间,南明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用活用好“六抓”方法论,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第一,基础上得到夯实。“十四五”初期,南明区工业用地非常有限,仅有智能制造产业园一二三期约0.3平方公里的发展载体,通过全力拓展和优化工业发展空间,现已批复设立7.82平方公里的贵州南明经济开发区,累计有标准厂房接近100万方,逐步形成“一核两翼”产业发展布局。同时,南明区全方位提升园区“水电路气讯”等生产配套和“吃住行医娱”等生活配套,如在标配食堂、公寓基础上,完善了党群服务站、人才驿站、智慧微厅、医务室等功能配套,全方位谋划提升园区品质,开发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第二,总量上得到扩大。“十四五”期间,南明区紧扣电子信息制造主导产业及生物科技(食药同源)特色产业,用好“两图两库两池”及“一图三清单”,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引进了联积电子、煜晖电子、贵福多、黔北麻羊等一批优质企业,产业发展从“无中生有”到初步“集聚成势”,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健增长势头,工业总量不断扩大。2021年以来,南明区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3家,“一主一特”产值占比从7%提升到5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6.4%。
第三,结构上得到优化。“十四五”期间,南明区坚持优化存量与提升增量并重,从市场拓展、优化结构、要素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持续推动益佰女子大药厂、现代生物科技等老牌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2021年以来,南明区累计培育创新型工业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工业企业9家,新增企业技术中心9家,平均增加值率从2021年32.1%提升到现在的44.6%。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贵州南明经济开发区为契机,全面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实现工业占比和产值“双翻番”目标,全力以赴做大做优做强具有南明特色的新型都市工业!
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大家!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请问南明区在利用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进行了哪些新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
南明区发改局局长蒋光福:
感谢提问。南明区坚决贯彻“数字活市”战略,紧扣数字经济“一二三四”工作思路,聚焦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四轮驱动”,以数字经济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对我们南明区来说,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立足中心城区的禀赋,探索一条集约化、特色化的新路。我们重点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主攻“软件主业”,培育特色产业新动能。我们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其作为产业升级的主引擎。2024年软件服务业收入达52.6亿元,较2020年20.35亿元同比增长158.47%,实现倍增;“十四五”期间累计上规20余家企业;更培育了一批像猿创科技(全省首个获中央网信办备案的数字人算法)、多彩贵州数字科技(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室)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这说明我们的产业正在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第二,首创“电算协同”,打造绿色算力新底座。这是我们南明一个很有特色的探索。我们与数字电网深度合作,率先探索“能源型城市算力网”建设。推动电力基础设施与算力融合,利用变电站、配电房等节点布局分布式边缘算力,构建城市算力网雏形。目前已完成花果园片区配电房、电表的“电鸿”系统改造,配网自愈率达100%,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8%,为算力设施提供稳定绿色的电力支撑。同时,我们积极推动电、信、算三网融合,协同多家算力服务企业建设小规模智算集群,逐步推动南明从“电力枢纽”向“算力高地”跨越。
第三,激活“数据要素”,挖掘要素价值新潜力。我们积极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成功获批成为“贵州省第二批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区”。辖区企业新气象公司以“气温、气压和降水气象格点数据”作价52.94万元入股贵州度量衡公司,成为全省首例、全国首个气象数据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探索数据变现打开了新路子。
第四,深耕“治理场景”,打造智慧城市新样板。数字技术最终要服务于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我们以人口超40万的花果园大型社区为试点,依托市级基层治理“一张图”平台,整合公安、物业、运营商等多方力量,构建“感知—融合—分析—核查”治理闭环。通过安装智能门禁、AI摄像头等感知设备,持续接入综治、住建、水电气等多部门数据,打破“数据孤岛”;运用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机器看视频”,自动识别人员变动并推送网格员精准核查,推动治理从“人力密集型”转向“算力驱动型”。目前平台已动态生成人口变动事件推行网格核验,并在停车引导等场景中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初步形成以数据赋能超大型社区治理的“南明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强认识、强产业、强应用、强保障”工作举措,持续在人工智能应用、数据价值化等方面发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一硬一软”两大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大家!
贵州民族报社记者提问:
您好,我们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南明区文旅产业发展迅速,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亮点和特色成绩?
![]()
南明区文旅局局长王菊红:
感谢大家对南明文旅事业的关注。南明区作为省会核心区和“爽爽贵阳”的城市会客厅,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一圈两场三改”和“15分钟生活圈”建设,持续推动文化惠民与文体旅融合双向发力,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消费场景焕新,打造主客共享的城市会客厅。2021―2024年间南明区累计接待游客数9531.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19.03亿元、过夜游客数2640.13万人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1%、19.49%、12.24%。成功打造青云路步行街、曹状元街区、嗨乐街区等差异化、互补型的特色街区,推进文商数体旅深度融合。其中,青云路步行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曹状元街区获评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自开街以来,三大街区累计客流超8000万人次,不仅是本地市民的“会客厅”,更是吸引游客的“强磁场”,充分释放了城区夜经济的活力。成功引进希尔顿、全季、亚朵等一批中高端品牌酒店,每年3到11月,超28000辆次旅游大巴,将近80万旅游人次从花果园出发前往全省各大旅游景点,“日游全省,夜归南明”品牌日益凸显。
二是业态玩法出新,培育前沿引领的消费热点。一方面,积极发展以精品咖啡、精酿啤酒、精美餐饮、精彩文创为代表的“四精”业态,电力文创园、零五文体园从“一杯咖啡”“一杯精酿”到“一片园区”点亮潮流生活。“对的”咖啡、大圣精酿、雀亦文创等各放异彩;另一方面,聚焦甲秀楼核心,持续开展“吃住行游购娱”提升行动,聚焦花果园片区,塑造融合潮玩购物、夜间经济、都市休闲的“超级活力商圈”,与甲秀楼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南明画卷。
三是文体旅融合拓新,构建动静皆宜的体验场景。我们积极推动“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深挖南明历史文化,编撰出版《贵阳市“一河一道两片”南明段历史文化辑录》,启动《甲秀楼志》修编,开展城垣步道文化研学、文化寻迹CityWalk等系列活动,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九年举办省级甲秀电子竞技公开赛,特别是今年,我们把赛场放到了精酿馆和咖啡馆,让选手们沉浸式体验爽爽贵阳味;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永乐“桃花跑”如期而至,我们一起奔向春天;在甲秀楼听民乐看激光秀,到河滨公园寻找贵阳人共同的童年记忆,在药用植物园感叹“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到花果园见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变迁,到大剧院打卡西南三部曲之“多彩贵州风”,到省民博馆感悟“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是文化服务创新,提升群众文化的供给水平。群众文艺“出圈”、公共服务“出彩”,我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5·19中国旅游日”民族大巡游、“路边音乐会”、“共享钢琴”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区文化馆五年间累计创作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数十项,在省、市级“群星奖”“杜鹃书荟”曲艺大赛等赛事中荣获各类奖项十余个,开展公益文化活动3000余场,惠及群众200余万人,有效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区图书馆获评“全民阅读基地”“最美图书馆”,和城市书房入选“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和“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两大奖项,是全省唯一获得“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的单位。
下一步,南明区将持续深化文化赋能、项目带动和业态创新,努力建设更具吸引力、更富魅力的城市文旅会客厅。我们也诚挚欢迎更多朋友走进南明、品味南明、乐享南明!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十四五”期间,南明区作为省会核心城区,在“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深化这项民生工程?
![]()
南明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益彬:
“十四五”期间,南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圈两场三改”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补齐民生短板的载体和抓手,聚焦群众“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民生需求,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划分27个生活圈,实施各类项目1024个,投入资金超478亿元,城市品质与群众幸福感实现同步提升。
“15分钟生活圈”建设拉满群众幸福感,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功能集成,在教育上集中发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32 所,新增万余个优质学位,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文体上惠民赋能,151个文化设施落地、89 个体育项目建成,“路边音乐会”等文体IP 影响力持续扩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医疗上强基提质,完成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医护人员增长1317人,基层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在老幼服务上补齐短板,构建“机构+中心+站点”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并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医中带养、养中有医”特色,同时,托育服务供给超额完成省市标准,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两场”建设精准破解民生痛点。停车设施方面,通过盘活闲置空间新建停车场,累计新增停车位19285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农贸市场方面,完成34个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及12个农超市场数字化升级,优化功能分区、丰富商品供给,切实解决了群众“买菜烦”问题,提升了居民购物体验与城市便利度。
“三改”工作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十四五”期间,250条背街小巷精雕细琢,拓宽街巷通道,增设休憩座椅与智能照明等便民设施,实现环境品质与通行效率双提升;72个老旧小区焕新提质,修缮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停车秩序,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老住户过上新生活;13843户棚户区破局攻坚,拆改危旧房屋、改善居住条件,让群众告别“忧居”、实现“安居”;1127.59公里地下综合管网更新换代,覆盖管网优化、安防强化、智能监测等多方面,实现管网运行更安全、周边环境更便民,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青云路步行街、曹状元街区魅力升级,成功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以特色IP激活商业活力,有力拉动城市消费,让街区成为城市 “名片”、消费“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扎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把“一圈两场三改”作为优化城市功能、补足民生短板、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以城市“五改”为主抓手、以“四好”建设为切入点,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严作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纵深推进,不断完善老城宜居配套、打造美丽城市空间,全力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引领力。
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
近年来,南明区持续擦亮“学在南明”教育品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成效和亮点。
![]()
南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欧阳宇昭: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南明区始终把“推动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放在首位,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持续扩大优质供给、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跨越式转变,持续擦亮“学在南明”品牌,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强学校,让优质教育在家门口落地。“十四五”期间,我们累计投入67.76亿元用于教育建设,全域布局“6+16所优质示范校”,新建改扩建及改造中小学幼儿园32所,新增优质学位20550个;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施集团化办学,组建14个教育集团,覆盖57所公民办学校。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获评省级集团化办学改革县。
二是强教师,为教育发展筑牢人才根基。这五年我们通过公开招聘、人博会引进、公费师范生录用、选调等渠道,累计补充编制教师1000余名;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开展“教育家型校长/教师”涵养计划,累计培育出省、市、区级名师名校长98人,并组建4个市级学科带头人工作站,目前我区名师骨干教师达1900余名。
三是强教研,以科研赋能教学质量飞跃。我们抓住“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I类实验区”这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载体,做实做深教研工作。2023-2025年期间,我区师生在各类数字素养赛事中累计斩获13个国家级奖项、479个省级奖项、1529个市级奖项以及2896个区级奖项,“南明之春”赛课累计评出300余节优质课,获评教育部精品课6节;此外,与10所港澳学校缔结姊妹校,与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为南明教研注入强劲外力。
四是强学生,五育并举+双减共促提升。德育树人,构建“学科+”“社团+”“团队+”大思政课堂,培育优质团员6000余名;智育启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考稳居全市前列,甲秀高中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五年保持100%;体育强人,定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比赛,斩获市以上奖牌数百枚;美育润人,成功举办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数万名学生接受熏陶;劳育塑人,成功举办三届劳动技能竞赛,数百支队伍数千名学生参赛。扎实落实“双减”政策,1个案例(《强化“四个坚持”着力破解隐形变异治理难题》)获教育部推广,2项经验(坚持“五个聚焦”全面提升隐形变异培训治理成效、“六个着力”系好校外培训治理“安全带”经验做法)纳入教育部改革每日快报。辖区学生在各类国家级赛事中获得数十项奖项,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
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会后可以与相关部门联络人进一步沟通。再次感谢各位发布人和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 | 贵阳发布
编辑 | 赵子滟
统筹 | 干江沄
编审 | 赵禾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