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觅内外都正面临着压力:核心主业增量空间有限。跨界扩张,但摊子似乎铺得太大。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三年前,追觅创始人俞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豪言:
“追觅所在的是一个百亿级赛道,这场仗打完了,我会选一个万亿级竞争对手。”“超一流公司是特斯拉和苹果,我能做的是让追觅逐渐从四流慢慢到超一流。”
如今,以扫地机器人为核心主业的追觅,正激进跨界扩张。它官宣造车,对标千万售价的布加迪威龙;它做智能手机,意欲和华为、小米三分天下;它布局金融,涉足消费信贷;它甚至还要进军航空业,打造全球顶尖商务飞机......
为此,追觅“挖角”小鹏、奇瑞、大疆等大厂员工,今年还计划签约1000名清华学生。
追觅“无边界膨胀”,但同时,它也备受争议和质疑。
一方面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追觅扫地机、洗地机频繁故障,售后傲慢、不作为等投诉超过3700条。
另一方面是现金流,2025上半年追觅营收超过150亿元,最新估值205亿元,而新能源造车的入场券高达400亿元。追觅尚未IPO,如何筹集庞大的资金?
此外,据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报道,追觅内部加班严重,部分BU或子公司领导鼓励加班,部分员工晚上10点下班是常态。
这不禁让人们想起曾经的乐视、戴森,追觅会重蹈覆辙么?还是打破质疑,成长为中国版“苹果”“特斯拉”?
01 | 追觅扫地机器人触及“天花板”?
追觅四面出击,激进拓展商业边界,核心原因是扫地机器人业务增长空间有限。
过去六年,追觅凭借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等技术加入小米生态链,并率先出海,崛起成为全球扫地机器人领军企业。
据IDC统计,2025H1,追觅扫地机器人市占率达到12.3%,较去年底大幅增长了4.3个百分点,超越小米进阶至全球第三。
![]()
追觅的业绩也水涨船高,2019年营收5亿元,2024年营收达到150亿元,增长了30倍。
2025上半年,追觅延续强劲表现,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领先石头科技(79.03亿元)和“扫地茅”科沃斯(86.76亿元)。
![]()
但,追觅也有诸多隐忧。
其一,增长焦虑,行业“天花板”已现。Euromonitor(欧睿国际)研报显示,2024年全球清洁电器零售额282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38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仅5%。
其中,2024年全球扫地机零售额74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9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仅4%。对比性感的AI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扫地机堪称“老登”行业。
更雪上加霜的是,美的、大疆等巨头正纷纷入局,意欲分食“蛋糕”。
美的年营收超过4000亿元,净利润超过385亿元,大疆年营收约800亿元,净利润约120亿元,财力雄厚、技术储备丰富、供应链亦可复用。并且,他们出海多年,已建立起品牌形象。
这意味着,整个清洁电器行业的竞争,包括价格战,将更加激烈。
其二,质量问题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追觅扫地机、洗地机故障、异响,售后傲慢、不作为等投诉多达3714条。
其中,一位消费者投诉道:他花费近4500元,在官方旗舰店购买了一台追觅M13S洗地机,但短短两年,就故障了3次。且最近一次付费维修后,寄回的设备反而出现了新问题:不出水、主机断裂等。他向追觅反馈了情况,但客服表示,如需维修,还需要付费。
![]()
对此,俞浩的解决思路是,跨界扩张,做生态,讲述一个更大的资本故事。
《经济观察报》曾援引追觅员工的话称,俞浩是一位技术狂人,他雷厉风行、天马行空。
截至目前,追觅的业务版图已覆盖20多个细分领域。
具体来看,在智能家居大类,追觅已布局: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洗碗机、冰箱、空调、智能电视、路由器、泳池机器人(浪涌未来)、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园林工具(劳尼克斯)等产品。
在智能消费终端大类,追觅已官宣入局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
在金融大类,追觅已布局消费信贷,还计划拓展至东南亚、中亚、拉美等区域。
在大消费方面,追觅已成立潮玩品牌Dreame Mart、咖啡(追觅咖啡)、茶饮(山也觅茶)、火锅(沸点计划)等。
在航空航天方面,追觅正布局无人机,甚至还计划研发全球顶尖商务飞机。
有意思的是,追觅“膨胀”速度如此之快,就连公司内部都极其惊讶。《经济观察报》援引一位追觅扫地机BU员工的话称,能理解老板创业的心态,但没想到放鸡蛋的篮子那么多。
02 | 造车能否“圆梦”?
因主业触顶,家电公司、消费终端公司跨界造车,屡见不鲜。
小米是极少数成功案例。2025Q2,其智能电动汽车收入206亿元,预计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去年至今,其股价已涨超170%,最新市值1万亿人民币。
失败,则是大多数公司的归宿。英国电器公司戴森曾投资7亿英镑造车,最终因成本过高、商业化困难,项目被终止。
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于2021年成立极石汽车,融资6轮,累计融资额超过15亿美元。但极石01推出至今,2年多时间,仅累计交付1.4万辆。
如今,追觅高调造车,还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车,俞浩能否圆梦?
先来看技术,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机器人传感与控制解决方案,是追觅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追觅还拥有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
但新能源汽车远比家电复杂得多。以智能驾驶为例,底层是AI端到端大模型。感知方面,要采用纯视觉方案,还是激光雷达?还要有庞大的路测数据......
在制造领域,汽车被誉为“工业上的王冠”。一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1000个以上,至少涉及200个供应商。若某一个环节失控,很可能导致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损失。
而目前,追觅的技术储备、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整合经验等,仍然欠缺。
其次是资金。小米造车累计投入1050亿元,小鹏上市至今已累计亏损近400亿元,蔚来的亏损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追觅上半年营收150亿元,近4年未融资,还未IPO,它的现金流能否支撑“造车梦”?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事实上,追觅也深知“造车九死一生”,其已将造车主体“星空计划”独立,俞浩间接持股80%,并于9月12日完成了首轮融资,但未披露融资金额和投资机构。
在经营策略上,追觅造车的逻辑与扫地机业务的成长逻辑类似,先代工,再自研。
据21经济网报道,星空计划正实施“左右手模型”:“左手”表示ODM代工业务——改造获得授权的国内车型,再贴牌卖到国外。“右手”代表自研的造车项目。俞浩的想法是,用“左手”养“右手”,为自研造车提供资金支持。
基于此,星空计划正和汽车设计公司龙创谈合作,计划将一款SUV车型改造后出口到海外。其还对接了北汽,探讨BJ40车型的合作可能。
另外,星空计划已组建起几十人的海外销售团队,并计划继续扩充至上百人。
但到了国外,消费者真的会买单么?无人知晓。
“左手”业务前景未明,另一边,“右手”业务迟迟没有进展。公开资料显示,追觅并未取得造车资质,而监管已暂停发放新的造车资质。
另据21经济网报道,追觅的首款量产车仍“卡”在造型评审阶段。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的计划,内部已不再提及。
03 | 当加班成为“标配”,胜算几何?
追觅每一次向外扩张,员工招聘“先行”。
经济观察报援引一位追觅HR中层的话,称:管理层有了新想法,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最快速度去落地、招人、组建BU等。
例如今年,追觅计划招聘1000名清华学生,目前已签约超过700人,被称为“清华收割机”。
在社招方面,追觅多次“挖角”友商,备受争议。追觅做家电,更倾向招聘美的、海尔、格力的员工。做茶饮,就优先把霸王茶姬的员工挖过来。近期,前北汽、小鹏底盘资深专家马俊野、前奇瑞技术专家韩嵩嵬相继加入追觅。
对此,九号公司CEO王野、影石创始人刘靖康都曾发文“内涵”过追觅。
对员工来说,加入追觅后,并不轻松,加班是标配。
据澎湃新闻报道,一张流传在社交媒体上的截图显示,追觅子公司MOVA的高管批评深圳员工:早上9点后才到公司,晚上不到20点就下班了,而(苏州)总部22点后还有不少员工在办公室忙碌。
该高管还提倡,员工按时下班后1小时到家,晚饭后继续未竟工作。员工创造的价值要达到公司雇佣成本的15倍以上。
事件发酵后,追觅回应,网传信息的发布者并非追觅科技的员工。
但,加班确有其事。据经济观察报的采访,一位追觅研发部门员工表示,一般晚上10点下班,最晚一次下班是凌晨三点。
一位追觅扫地机BU的员工透露,近期,BU长、HR频频强调工时考核,主管多次鼓励延长工时至10小时以上。
部门HRBP每个月还会列出全员上下班数据,有员工因“每天平均工时不足10小时”,被HR在群内点名。
还在孵化期的部分业务,由于产品没有上市,也没有业绩数据作为参考,BU长和HRBP更是多次要求员工“刷”工时,不能垫底。
这,显然是无效“内卷”,并不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模式。
综上来看,追觅内外都正面临着压力:核心主业增量空间有限。跨界扩张,但摊子似乎铺得太大。优秀人才持续涌入,但无效加班,很可能会磨灭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
过去八年,年轻的追觅迅猛生长,增长可以掩盖一切问题。
而如今,行业已经降速,潜藏的问题集体爆发,俞浩和追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破局解题?该如何穿越周期?这是他们的“必答题”。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