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官网发布的一则简短讣告,在初冬的寒风中增添了一份沉重。该院研究生教务员徐明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1月10日上午在南京不幸逝世,终年41岁。”
41岁。当这个数字映入眼帘,任何一位在高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人,心头都会为之一颤。
徐明娟老师1984年出生,2011年投身教育事业,从传媒学院的辅导员到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教务员,她把生命中最好的13年,都奉献给了南京大学。 讣告中用“爱岗敬业”、“深受爱戴”、“勤恳务实”来形容她,这是组织对一位优秀员工的高度肯定。但在这些词语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成为无数师生记忆背景板的温暖同行。
然而,徐明娟老师的离去,让我们感到痛心的,不仅仅是因为她个人的优秀,更因为她的早逝,是近年来一个令人心碎名单上的又一例。
我们或许都曾见过这样的新闻:某某高校青年教授、杰出学者,因病英年早逝,引得学界一片唏嘘。而徐明娟老师的故事,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另一个同样关键却更少被聚光灯照亮的群体——那些维系着高校日常运转的行政、教务骨干们。
她们是辅导员,是教务员,是学生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老师”;她们处理着最琐碎的事务,应对着最紧急的状况,是象牙塔这座精密仪器中,不可或缺却又最易磨损的“螺丝钉”。
徐老师的早逝,为我们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中国高校的中青年骨干,正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这种压力是双重的:
- 对于青年教师(“青椒”), 是“非升即走”制度下的生存焦虑,是数以计数的论文KPI,是“要么发表,要么淘汰”的无形枷锁。他们的时间被项目申请、实验数据、核心期刊彻底填满。
- 对于行政教职工(如徐老师), 压力则来自事务的极度繁杂。她们是象牙塔里的“消防员”和“大管家”:学生纠纷要处理,选课系统崩溃要应对,培养方案要落实,毕业答辩要安排……她们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下班”概念,手机永远待命,耐心被无数琐事消耗,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她们共同构成了高校的“双高压锅”。 而处于41岁这个人生节点,他们往往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亦是家庭的顶梁柱。事业爬坡与家庭责任的双重挤压,让健康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代价。
我们哀悼徐明娟老师,我们同样怀念那些近年来早逝的杰出青年学者。每一次类似的讣告,都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一圈悲伤的涟漪,然后水面很快复归平静,直到下一颗石子的落下。
我们不能让悲剧只成为一时的叹息。徐明娟老师的离去,必须引发更深层次的追问:
一所追求世界一流的大学,其终极价值,究竟是冰冷的排名和数据,还是一个个能够健康、从容地追求真理、培育桃李的鲜活生命?
纪念徐老师最好的方式,或许不是悲伤,而是改变。
我们呼吁高校的管理者,能建立更人性化的制度,真正地为中青年骨干“减负”,用关怀取代纯粹的指标考核,建立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我们更想对每一位在奋斗路上不敢停歇的你说——无论是学者、工程师,还是职场人:请务必珍视自己的生命刻度。 你的梦想、你的事业,很重要;但你的存在,对你所爱的事业和爱你的人,更重要。定期体检,重视每一次身体的警报,允许自己适时休息。
徐明娟老师悄然走完了她41年的人生旅程,她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将长存于南大校园。愿她的故事,能成为一记长鸣的警钟,唤醒我们对自身健康的珍视,也推动象牙塔内形成更多对生命的关怀。
徐明娟老师,请安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