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安详离世,享年103岁。
可这位横跨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离世后反倒让自身争议来到新的高峰。
有人骂他“不爱国”,有人夸他 “科学界封神”,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一生。
随着他的三大历史争议被扒,原来大家一直都错怪他了……
![]()
有生应记国恩隆
“拿着美国护照领奖,到老才回国捞名声”
这是骂杨振宁最狠的话。
可骂他的人,多半没看过1971年他带回国的东西。
![]()
1955年杨振宁获普林斯顿终身教授时,父亲两次转达祖国劝归的建议。
但那时中美断交,回去就意味着与世界顶尖科研圈隔绝。
所以他没立刻动身,但却悄悄做了件没人知道的事:把中国的科研困境记在本子上。
直到1971年,杨振宁得知美国取消了前往中国访问、旅游的限制,立马就来了中国,成为了首位访华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
后来返美后,他立刻在《纽约时报》写长文,说“中国不是敌人”。
还把国内科学家的需求整理成清单,促成300多位美国学者来华交流。
有人骂他“作秀”,可陈和生院士记得:80年代初,杨振宁自掏腰包请北大、中科院的人去美国实验室学习,连住宿都帮着安排。
![]()
后来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他光邮件就提了17条建议。
即便如此,当时还是有人看不上杨老,说他出钱出力都是为了“捞名声”。
可实际上,1999年杨振宁回国时,清华给的年薪他分文未取,反而把美国的房产也给捐了。
而他做的这些只是源自一句家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
杨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他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他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而且杨老不仅是要在中美之间搭建科研桥梁,更是要寻找自己的根。
杨振宁曾说,自己的一生就是在画一个“圆”。
![]()
他的起点是在清华的科学馆,当时只有7岁,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的教授。
而现在他在人生的终点又回到清华科学馆,画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圆”。
所以在杨老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什么叫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那些骂他“不爱国”的人,大概不知道爱国从不是喊口号,是他实实在在的贡献。
![]()
抢诺奖功劳
“宇称不守恒是李政道先想的,杨振宁抢署名”。
这个争议吵了60 年,可翻遍史料,这个“抢功”指控却站不住脚。
![]()
当年是有细心的朋友发现,这份获得诺奖的论文,总会出现署名顺序不同的版本。
对此李政道解释说是因为杨振宁不按照国际惯例,非要按照年龄排序。
因为如果按照国际惯例,是按照两人姓名的首字母排序,则是“李政道、杨振宁”。
而杨振宁非要按年龄排序,这就有了“杨振宁、李政道”的版本。
![]()
李政道觉得杨振宁是故意的,杨振宁觉得很冤枉,并举证李政道与他人合作时也有类似“不按首字母”的署名情况。
由此,二人产生分歧。
但是其实从外界来看,这次诺奖中更关键的转向β衰变验证这一突破性思路,是杨振宁提出的。
他1950年就深耕该领域,而李政道当时还需补课学习相关知识,所以很多人会更认可杨老名字在前的版本。
![]()
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词始终并列两人贡献,并未分主次,而这自然也是最客观的官方定性。
但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大事,只是正好处在李政道的“敏感时期”。
那会儿李政道和杨振宁感情十分要好,但是李政道对于自己和杨振宁的差距有些敏感。
一来二去,这对好兄弟就颇有些“门不当户不对”的感觉,但是杨振宁是个粗线条,一点也没察觉。
![]()
所以出现冠名问题时,李政道就怕因为自己成就不够高而被边缘化。
但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人早就不在这件事情上纠结。
杨振宁甚至曾引用苏东坡的诗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形容二人之间的感情。
并称赞李政道是自己一生中最成功的合作者。
说完友情上的争议,我们再看看杨老身上最大的争议—爱情。
![]()
忘年恋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网上全是“翁帆图钱”“杨振宁找保姆”的嘲讽。
可骂声再响,也盖不过他们相处里藏着的细节,更抵不过当事人的坦荡。
两人的缘分早在1995年就埋下伏笔。
![]()
那时翁帆是汕头大学的接待学生,为来访的杨振宁夫妇引路,但是此后也再无联系。
直到2003年杨振宁第一任妻子离世,翁帆写信慰问。
自此二人常常通过书信交流科研,次年在杨振宁的邀请下同游北海,订了婚。
![]()
婚后也不是大众猜测的翁帆如何如何照顾杨老,他们二人就像寻常夫妻一般。
丈夫疼惜妻子,所以杨振宁85岁前都是翁帆的专职司机。
后来实在是年纪大了,才教她独立开车。
而翁帆则记得他的习惯,冬天出门会帮他系好围巾,每隔十几分钟提醒歇脚。
![]()
面对“图钱”的揣测,杨振宁早把美国房产捐出,清华年薪分文未取,只给翁帆留下别墅使用权。
而翁帆陪他跑遍全国做科普,在《晨曦集》里记录点滴温情,说他给了自己“纯净的世界”。
杨振宁更公开表示:“我走后,支持她再婚”,这份成全远比占有更见深情。
![]()
二十年相伴,他们用行动戳破了世俗揣测。
就像杨振宁说的,“几十年后,大家会觉得这是美好的罗曼史”。
所以爱情从来无关年龄,只关乎灵魂是否同频,细节是否藏心。
![]()
结语
五金杨振宁离世还不满一个月,这时再回头看那三大争议,突然懂了。
骂他“不爱国”的,没看他捐的钱、引的才,骂他“抢功劳”的,没懂他的理论有多重要,骂他“图交易”的,是没见过真正的灵魂伴侣。
中国科协说他“以一生践行国恩隆”,陈和生院士说他“贡献载入史册”。
![]()
这些评价,比网上的骂声可信百倍。
毕竟,一个能在物理学史上留下名字的人,一个80岁还在为中国培养人才的人,怎会被那点碎嘴子定义?
信息来源:
![]()
![]()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