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跌破5%!新能源车价格战杀红眼,质量还靠谱吗?
你最近有没有发现,新能源汽车市场卷疯了!新车跟下饺子似的往外冒,价格更是跳水大甩卖,动辄降两三万。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光鲜背后藏着两本账:一本是车企员工熬大夜的血泪账,另一本是悄悄缩水的质量安全账。
咱们今天就扒开这层迷雾,聊聊新能源行业的“内卷真相”。
2025年的新能源市场,那真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乘联会7月的数据一出来,看得人直咋舌:上半年新能源车平均降幅高达12%,单辆车平均降价2.3万元,比燃油车8.9%的降幅狠多了。
特斯拉、比亚迪带头掀桌子,中小品牌只能硬着头皮跟跌,不降价?那订单就得坐冷板凳。
说句实在话,这降价的亏空,最后全摊到了打工人身上。
美国咨询公司艾睿铂的调查说得明明白白:比亚迪员工每月加班20-40小时,吉利40-70小时,不少新势力车企更是直接冲到70-100小时。
这可不是偶尔加个班,而是常态,相当于每周多干2-3天,搁谁顶得住?奇瑞今年的操作更是刷新认知。
10月搞了个研发“两班倒”,硬是把20个月的研发周期压缩到12个月,CAE仿真、碰撞测试这些本该精雕细琢的环节,全改成了夜班连轴转,还逼着供应商同步熬夜。
最讽刺的是,几个月前董事长刚说要摒弃“疲劳战术”,结果转头就要求周六培训开会。
有个刚入职的应届生李泽凯实在忍不住,发邮件质疑这事,最后只能以“个人职业规划”为由离职,说白了就是敢说真话被“劝退”了。
现在车企的加班早就变味了,不是忙到飞起,而是“表演式加班”。
有员工匿名爆料,公司要求每周加班超20小时,补贴却少得可怜,调休更是难如登天。
更离谱的是,有的企业为了掩盖加班事实,直接关掉打卡记录,默认下班时间是17点,至于你实际几点走,没人管也没人问,全靠自觉“卷”。
曾经在汽车行业干了十余年的魏希说得实在,以前车企订单多,员工待遇也好,朝九晚五从不耽误。
自从互联网人带着“996”“大小周”冲进造车圈,一切都变了。
她之前待过北方一家车企,工位周围全是监控,每天早上八点多上班,晚上十一点多下班,很多时候其实没事干,但监控盯着,你就得坐在那儿“装样子”,这班加得比干活还累。
车企一门心思拼速度、压成本,最先失守的就是质量防线。
![]()
202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召回就没断过:比亚迪因动力电池进水风险召回11.58万辆元Pro,小米SU7因辅助驾驶缺陷召回近1.2万辆,极氪、问界也因为软件bug紧急推送OTA修复。
这些还只是摆上台面的,更多隐藏问题只有车主自己知道。
你发现没,续航虚标已经成了行业通病。
中消协的报告早就指出,新能源车续航虚假宣传是投诉重灾区。
上海有位张先生,买了辆标称续航560公里的电动车,结果实际开下来才200多公里,冬天更夸张,直接腰斩到50%-60%。
找4S店维权,对方居然说“冬季续航打五折是行业常态”,这不是明着坑人吗?销售人员也坦言,夏天开空调续航少10%,冬天低温电池活性下降,高速行驶、满载这些情况,都会让续航“缩水”。
更可气的是,有些车企为了让测试数据好看,专门搞“定向优化”,CLTC测试成绩漂亮得很,一到实际路况就露馅。
消费者买之前看宣传满心期待,买之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长途出行总得盘算着充电,焦虑得不行。
这些问题不是凭空出现的,生产线早就有预兆。
北方某零配件工厂的工人说得实在:图纸上要求螺丝拧两圈回半圈,这样才能保证牢固,但为了赶工,实际只拧一圈半。
质检也形同虚设,合格就交货,不合格再返工,没人深究流程合不合规。
毕竟在“赶进度”面前,质量标准只能往后靠。
从另一个角度看,供应商的日子更难熬。
电池巨头宁德时代2024年出货量涨了,单位利润却降了20%,就是因为整车厂拼命压价。
有汽配供应商透露,现在早就不是“零件价格决定车价”,而是“车价决定零件价格”。
车企卖得好就能欠账,卖得差就得现付现结。
有些小供应商快倒闭了,赶工生产的最后一批零件,质量根本没保障,照样往车上装。
最惨的还是经销商。
2024年超4400家4S店退网,相当于每天消失12家。
![]()
2025年上半年又有1200家濒临倒闭,只有不到三成能完成销量目标。
经销商赚不到钱,售后服务自然缩水,车子出问题维权难,消费者最后成了冤大头。
我跟你讲,现在新车的“花活”越来越多,大语言模型、沙发冰箱、全景大屏成了标配,但核心的安全性能却在缩水。
去年成都那起新能源车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四个人合力拳打脚踢都打不开车门,驾驶员不幸遇难。
这就是典型的“人的螺丝被拧紧,机器的螺丝却松了”,为了赶进度、降成本,安全隐患就这么被埋了下来。
好在政策层已经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202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信部更是启动了“史上最严”生产一致性检查,不光查电池安全,还重点查续航虚标、车机系统卡顿这些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
行业也开始自救了。
宁德时代不再死磕传统电池,转而布局钠离子电池;蔚来加码换电网络,想跳出价格战的泥潭;中汽协也发了倡议,呼吁车企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
2025年的CES展会上,宝马、极氪这些车企也亮出了真家伙,宝马的全景iDrive系统、极氪的原生无人驾驶车,都在往智能化、高品质方向发力。
但这些改变需要时间,短期内行业内卷很难根治。
毕竟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先活下去”还是很多车企的首要目标。
只是车企得明白,靠降价和加班换不来长久发展,消费者买账一时,却不会买账一世。
新能源内卷的本质,就是舍本逐末,拼价格不拼技术,拼速度不拼质量。
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则买了隐患;打工人熬坏了身体,企业赚不到利润,最后全是输家。
政策兜底只是第一步,车企真得醒醒了:汽车不是快消品,是关系人命的出行工具。
把质量做扎实、把技术做突破,才是真本事。
![]()
别让内卷把新能源车变成“马路定时炸弹”,赚钱得凭良心,安全才是永远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