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今天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田祖荫介绍,《意见》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意见》提出,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评价和条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
“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贯通的过程。”田祖荫说,《意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的育人体系。
《意见》提出,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学中高年级段侧重概念理解和动手探究,在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跨学科联系,强化以兴趣为导向的“做中学”实践路径。初中阶段侧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现象认知逐步转向规律探究和方法习得。高中阶段侧重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核心方法。
《意见》还提出,要指导学校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强化跨学科融合,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
《意见》提出要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研发和提供配套教学材料。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打造“三位一体”课程新生态。课程资源紧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纵向贯通基础教育各学段,建立“基础认知—综合应用—创新突破”的培养路径,横向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并有效对接高等教育需求,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们经常在基层调研的时候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什么课’,他们以前都会回答是体育课,将来我们希望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田祖荫说,《意见》还提出要变革教学方式,指导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一校一策”系统化设计科技教育实施方案,统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注重面向真实世界的科技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研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鼓励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统筹教学实施与作业管理,科学设计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要推进评价改革。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方式,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逐步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覆盖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对教师,重点评价在激发创新思维、指导项目学习、整合跨学科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实施效果与育人成效;对学校,主要考察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实践环境营造及学生科技素养培育的成效;对属地教育行政部门,侧重评估在区域科技教育规划、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区域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实施效果。
“要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避免片面性、功利性评价。”田祖荫说。
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
“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意见》要着力解决‘有人教’的问题。”田祖荫说。
《意见》明确,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之中,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定向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加强科技教育教师培训,并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和暑期教师研修中向科技教育教师倾斜,实施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增强教师在跨学科教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安排专家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健全科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教师为基础充分挖潜扩面,鼓励更多教师参与科技教育研究和实践。
同时,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支持各地教育部门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企业、家庭社区等,积极构建区域科技教育合作网络。倡导并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研机构与中小学校携手,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
田祖荫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推动《意见》落实落地。一是推进试点,完善机制。二是打造示范,引领变革。三是加强教研,提升队伍。四是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