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PP靠榨取百姓撑起千亿市值!中老年人不知情被当免费劳动力
大家好,我是闻叔!现在不少中老年人天天刷免费APP,转发、打卡忙不停,却不知道自己成了免费劳动力。
CNNIC数据显示,50岁以上网民占比超24%,他们的浏览、点赞数据能卖钱,单用户一年数据值几百块,平台靠这些撑起千亿市值,还悄悄用他们的内容赚钱,大家却啥收益都没有。
让你自愿“上班”的心理陷阱
你或许会疑惑,明明是自主选择刷手机,为什么一刷就停不下来?
其实这背后是平台精心设计的“驯化逻辑”,通过一系列心理学机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沦为“自愿劳动者”。
短视频平台的“无限下滑”功能,看似是便捷设计,实则暗藏经典的“Hook模型”,系统通过算法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即时奖励”。
每一次滑动都是一次“触发”,而你忍不住的点赞、评论或分享,就是对平台的“主动投入”,这种“触发、行动、奖励-投入”的循环,会不断强化行为习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刷上数小时。
各类APP推出的“连续签到领积分”“打卡返现”“累计登录换福利”活动,利用的是人类的“损失规避”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是对收益的两倍,哪怕签到福利只是几毛钱的优惠券、无关紧要的虚拟道具,你也会因为舍不得中断“已经坚持几十天”的习惯而继续打卡,甚至特意抽出时间完成任务,殊不知自己的时间成本早已远超福利价值。
更让人难以察觉的是“沉默成本”的绑定。
你在微信朋友圈攒下的几百条动态、在小红书积累的上千个粉丝、在知乎写下的数万字回答,这些沉淀的内容和社交关系,会让你产生“舍不得放弃”的心理。
哪怕平台出现广告增多、体验变差等问题,你也会因为“不想浪费之前的投入”而硬着头皮继续使用,不知不觉中被平台牢牢绑定。
![]()
最隐蔽的“驯化手段”,是用户协议中的信息不对称,那些你随手点击“同意”的很长的协议,密密麻麻的条款里,藏着平台攫取你劳动成果的“合法授权”,你的原创内容授权平台无限制使用、你的行为数据允许平台收集分析,甚至可以转授权给第三方。
大多数人从未仔细阅读过这些条款,却在点击“同意”的瞬间,将自己的时间和数据所有权拱手让人。
三项“无薪工作”,撑起平台千亿市值的核心动力
如今也有不少的中老年人每天刷短视频、转发养生内容、打卡领福利,却不知自己早已成免费劳动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网民占比已超2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近20小时,其中多数时间用于免费APP。
这些APP看似不收费,却靠用户的行为疯狂变现,第三方机构Statista调研显示,2023年单活跃用户年度数据商业价值达300-800元,中老年人的浏览、转发、点赞数据,会被平台打包卖给广告商,精准推送保健品、理财产品。
![]()
中国信通院报告指出,数据变现已成为APP核心盈利模式,千亿市值正源于此。
更隐蔽的是,抖音、小红书等主流平台的官方用户协议中,明确标注“用户内容可被平台商业使用”,但中老年人很少细看就点“同意”。他们熬夜剪辑的家庭视频、整理的养生笔记,被平台用于招商推广,自己却只获几个点赞,沦为不知情的无偿劳动者。
如果说心理陷阱是“自愿上班”的手段,那么每天的操作,就是在完成三项核心“无薪工作”,而这些劳动,正是平台千亿市值的核心支柱。
第一项是“数据贡献”,你每一次搜索关键词、点击广告、停留浏览的时长、甚至是划过内容的速度,都会被平台精准捕捉。
国内移动互联网单用户年均行为数据的商业变现价值约300-800元。
这些看似琐碎的行为数据,会被平台整合分析,构建出精准的用户画像,随后打包卖给广告主,或是用于优化算法,让内容推送更精准,从而让你停留更久、消费更多,形成商业闭环。
你以为的“日常操作”,实则是在为平台提供最有价值的“生产原料”。
第二项是“内容生产”,你在小红书分享的旅行攻略、在B站发布的生活vlog、在知乎整理的干货回答、在朋友圈记录的日常感悟,这些用户生产内容(UGC)是平台最值钱的“流量商品”。
QuestMobile数据显示,全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2.67亿,同比增长了2.5%,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及次数分别为7.97小时、117.9次,同比提升了7.8%、2.6%。
平台通过展示这些免费内容吸引用户停留,再将流量卖给广告主,赚取高额广告费用,而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你,却几乎分不到任何收益。
许多平台的用户协议中明确规定,用户发布的内容知识产权归平台所有,平台可无偿用于商业推广,你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合法”占有。
第三项是“互动维护”,你随手给好友动态点赞、给博主评论、参与话题转发,看似是满足自身社交需求的行为,实则在帮平台加固“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的核心是“用户越多,平台价值越高”,你的每一次互动,都会让内容获得更多曝光,吸引新用户加入,同时增强老用户的黏性。
当平台用户规模达到临界点,就会形成难以撼动的竞争壁垒,吸引更多广告主和合作伙伴,进而推高市值。
你以为的“社交互动”,本质上是在为平台的商业版图“添砖加瓦”,而且全程无薪。
你的时间和数据本应值钱
在这场隐形的“上班”中,你付出的核心成本是时间和数据,但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这两者都是极具价值的资产。
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学习新技能、陪伴家人、发展兴趣爱好,或是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却被消耗在无意义的互动和互动中。
数据的价值同样被严重低估。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力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你的消费偏好、浏览习惯、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数据,经过整合分析后,能为广告主提供精准的营销方向,为平台提供算法优化的依据,甚至能为金融、医疗等行业提供决策支持。
第三方数据机构测算,头部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资产估值,已占到企业总估值的30%-40%,而这些数据的生产者,却从未获得过任何直接回报,反而要被动接受精准推送的广告,甚至面临数据泄露的风险。
![]()
这种“无偿劳动”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你付出的时间和数据越多,平台的算法越精准,吸引的用户和广告主越多,市值越高。
而平台为了获取更多数据和时长,会进一步优化“驯化术”,让你更难摆脱,最终陷入“越刷越离不开,越离不开越被剥削”的困境。
把主动权握回自己手里
免费APP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它们确实为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被动接受“无偿剥削”。
真正的理性,是认清“免费”的代价,学会清醒使用APP,把时间和数据的主动权握回自己手里。
可以打开手机设置,逐一核查APP的权限申请,关闭非必要的授权,比如短视频APP无需访问你的相册和麦克风,购物APP无需获取你的实时位置,办公APP无需读取你的通讯录。
![]()
减少数据泄露的同时,也能降低平台精准捕捉你行为的概率,从源头减少被“驯化”的可能。
为高频使用的娱乐类APP(如短视频、社交软件)设置每日使用上限,比如通过手机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将短视频APP的每日使用时长限制在40分钟内,社交软件定时查看,避免注意力被无限消耗。
当屏幕使用时间提醒响起时,主动放下手机,将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果喜欢创作内容,不妨优先选择能为创作者提供分润的平台,比如部分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激励计划、知识付费平台的内容变现功能,让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应有的回报,而不是无偿贡献给平台。
在发布原创内容时,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明确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避免被平台“无偿占用”。
面对“连续签到领福利”“邀请好友返现”等活动,先测算自己的时间成本,如果为了几元钱的福利,每天需要花费半小时打卡、分享,这种“劳动”的时薪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完全得不偿失。
![]()
学会拒绝无意义的福利绑定,不让自己的时间被廉价消耗。
当你开始把时间和数据当成“自己的资产”,而不是随手丢弃的“垃圾”,平台就再也无法轻易剥削你。
免费服务的本质,是“用你的隐性价值交换便利”,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种交换变得公平,不被无意义的互动消耗,不让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无偿占有,让每一分钟的时间,都能为自己创造价值。
当你开始重视自己的价值,每一分钟才会真正有意义。
![]()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QuestMobile2025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