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量子隧穿不是科幻,手机闪存、太阳发光都靠它
2025年10月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揭晓就刷爆全网!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特和约翰·M·马蒂尼斯三位科学家,凭着“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隧穿”的成果摘得桂冠。
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背后,是个刷新三观的发现,量子效应居然能在肉眼可见的宏观系统里存在!你可能觉得量子隧穿这词听着就头疼,像科幻电影里的桥段。
但说句实在话,这玩意儿离咱们一点都不远。
每次你和朋友小酌几杯,肝脏忙着代谢酒精的时候,量子隧穿就在里面悄悄“干活”;甚至咱们能安稳活着,都得感谢太阳核心靠量子隧穿实现的核聚变呢!
说白了,量子隧穿就是微观世界的“崂山道士穿墙术”。
经典力学里,粒子能量不够翻不过“能量高墙”,就只能乖乖退回去,好比骑自行车过陡坡,没劲儿蹬就只能卡在半路。
但量子世界里,粒子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就算能量不够,也能大概率直接“瞬移”穿过高墙,不用费劲儿攀爬。
2025年诺奖的获奖成果,就是把这种微观奇迹搬到了宏观世界。
早在1984-1985年,三位科学家就用超导体制成了特殊电路,核心部件是“约瑟夫森结”,相当于两块超导体夹着一层薄绝缘层的“三明治”。
他们把电路降温到-266℃,这个温度下超导体没有电阻,里面的电子会两两结成“库珀对”,数十亿个库珀对整齐划一,像一个巨大的“宏观粒子”。
让人惊叹的是,这个“宏观粒子”居然能穿过绝缘层的势垒,实现完整的量子隧穿。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吸收和释放能量都按固定剂量来,完美符合量子化预测。
而获奖者之一的马蒂尼斯后来带领谷歌团队,就是靠这套技术研发出“悬铃木”量子计算机,首次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让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快了上万倍。
从另一个角度看,物理界的这个大发现,化学界早就习以为常了。
1976年就有科学家发现,某个氢迁移反应在-150℃的极低温下,氢原子靠隧穿效应让反应速率暴涨,同位素效应直接突破经典理论上限13000倍。
而在咱们37℃的身体里,马肝乙醇脱氢酶催化酒精代谢时,量子隧穿更是常规操作,甚至改变酶的活性位点,就能调控隧穿的强弱。
你发现没,量子隧穿的应用早就渗透到生活里了。
咱们常用的闪存驱动器,核心原理就是电子隧穿;医院里精准检测磁场的仪器,还有观察原子级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都是靠量子隧穿吃饭的。
![]()
就连太阳核心的核聚变,温度只有1200万度,远不够让氢原子核克服斥力相撞,正是量子隧穿让质子“穿墙而过”,才让太阳温和燃烧百亿年,给地球带来光和热。
量子隧穿看着神奇,但不是无迹可寻,两大经典理论就像两把钥匙,帮咱们揭开了它的奥秘。
第一把就是1955年哈蒙德提出的哈蒙德假说,这位科学家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论文,核心观点特别简单:反应中能量接近的两个状态,结构肯定也差不远。
我跟你讲,这个假说用生活例子一解释就懂。
就像劈柴,木质松脆的(对应放热反应),斧子刚楔进去一点就裂了,这个“发力点”就是“早期过渡态”,和原料的结构很像;要是木质致密(对应吸热反应),得把斧子劈到底才会断,这个“发力点”就是“晚期过渡态”,更像产物的结构。
举个例子,卤代烃的溶剂解反应,形成叔碳离子时放热多,过渡态就靠近原料;形成仲碳离子时吸热多,过渡态就靠近产物。
正是这个假说,让化学家不用搞复杂计算,凭着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就能猜到关键节点的结构。
直到现在,就算有了能精准计算的Gaussian程序,科学家猜测过渡态结构时,还得靠哈蒙德假说指路。
另一把钥匙是马库斯理论。
1992年诺奖得主马库斯提出一个反常识的观点:电子转移反应里,反应速率和驱动力不是越猛越快,而是先快后慢,这就是“反转区”现象,就像跑步,适度发力跑得更快,但使劲过猛反而会减速。
这个看似奇怪的理论,1984年被实验实打实证实了。
科学家把电子供体和受体固定在刚性分子骨架上,控制它们的距离,然后改变反应驱动力,结果发现当驱动力超过临界值后,反应速率真的开始下降。
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电池充放电、植物光合作用的电子转移,还为量子隧穿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更让人敬佩的是,如今102岁的马库斯还没退休,近五年发表了十余篇论文,成为在世最年长的诺奖得主。
他当年领奖时还调侃,没想到自己的理论能受到这么多关注,其实他更想安安静静做研究。
正是这种执着,让经典理论至今还在支撑着前沿科学的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量子隧穿的研究还在不断打破咱们的认知。
以前大家都觉得,只有氢、电子这种轻原子才能发生隧穿,重原子根本没机会。
![]()
但2024年复旦大学周鸣飞团队的研究,直接推翻了这个固有印象。
他们在研究铍臭氧化物的闭环反应时发现,四个氧原子居然能协同隧穿。
就算在3K(-270℃)的极低温下,这个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反应速率和温度几乎没关系,还出现了异常大的同位素效应。
这个发现说明,重原子也能玩隧穿,为低温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2025年5月,塞格德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研究更有意思。
他们研究氟离子和甲基碘的反应时发现,质子(轻氢同位素)的反应行为完全偏离经典预测,而氘(重氢同位素)却中规中矩。
量子动力学模拟证实,这就是轻同位素更易隧穿导致的,就像小孩比大人更容易钻过栅栏,轻原子隧穿的概率就是更高。
还有2023年《自然》杂志刊登的实验,科学家在离子阱里让氘离子和氢分子反应,因为温度太低,粒子根本没有足够能量按常规方式反应。
但每千亿次碰撞中,还是有一次能发生反应,这正是量子隧穿的功劳。
这个实验首次精准验证了化学反应中隧穿效应的理论模型,让咱们对隧穿的理解更深入。
现在的计算化学越来越强大,Gaussian程序里的伯尼算法能精准搜索反应过渡态,但最初的结构猜测,依然离不开哈蒙德假说的指导。
就像2025年诺奖的宏观隧穿,看似和化学里的微观隧穿天差地别,本质上都是量子世界的基本规律在起作用。
这些新发现不断告诉我们,量子隧穿的潜力还没被完全挖掘,未来还有更多惊喜等着咱们。
量子隧穿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玩意儿,而是藏在生活里的小魔法。
它能在-266℃的超导电路里创造奇迹,也能在37℃的人体肝脏里默默工作;能让量子计算机飞速运算,也能让太阳持续发光发热。
从哈蒙德假说的朴素猜想,到马库斯理论的精准预测,再到2025年诺奖的宏观突破,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打破“不可能”。
![]()
其实世界的真相往往很有趣,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早就悄悄融入了柴米油盐,只要咱们保持好奇,就能发现更多藏在身边的科学奥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