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会儿,卫国夹在齐鲁陈这些大国中间,地盘不大,麻烦却不少。今天咱就聊聊卫国的卫宣公,这主儿可是把卫国折腾得够呛。
卫宣公叫姬晋,是卫庄公的儿子,排行不靠前。早年因为家里争权夺利,被送到邢国当人质去了。那时候诸侯国之间,送人质是常事儿,为的就是让盟约能稳点儿。姬晋在邢国待了几年,学了些兵法礼仪,可也养成了孤僻的性子,对卫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不怎么掺和。
卫庄公当了二十四年国君,从公元前 742 年到公元前 719 年。他死后,长子完继位,就是卫桓公,姬晋成了桓公的弟弟。公元前 719 年,卫桓公在位第十六年,国内矛盾爆发了。桓公的庶弟州吁野心大,拉着一群对现状不满的士兵和流民,直接把桓公杀了,自己当起了国君,也就是卫前废公。
州吁这王位来得不正,国内好多人不服。他为了稳住局面,到处打仗抢边境的东西,结果人心更散了。卫国老臣石碏表面上应付州吁,暗地里却联合陈桓公设了个局。石碏派右宰丑在濮地埋伏,州吁出访陈国的时候,当场就被杀了,尸体还被扔到了河边。之后,石碏赶紧从邢国把姬晋接回来,让他继承王位,这就是卫宣公。那年姬晋大概三十岁,一共当了十八年国君,从公元前 718 年到公元前 700 年。
![]()
宣公能当上国君,全靠石碏暗中操作,本来压根轮不到他,可乱世里机会就是这么突然。不过从这时候起,卫国就从中等诸侯国慢慢往小国边缘滑了,周边的大国都虎视眈眈。宣公刚掌权的时候,还算稳当,修了些城墙,疏通了河道,还派使者去周王室进贡,表面上还维持着周礼那套规矩。可权力这东西,握久了人就容易变。
卫国在黄河下游,经济主要靠种地和做买卖。宣公没怎么发动大的战争,却在宫廷里折腾起家务事了。史书上说他喜好美色享乐,这可不是瞎说的,从他早年的行为就能看出来。州吁之乱刚平息,宣公就忙着巩固自己的地位,赏赐老臣,册封亲信,可他骨子里的私欲已经开始冒头了。春秋时代,诸侯国君多少都有点道德底线,可宣公的所作所为,直接把卫国的名声摔进了泥坑。
宣公在位头几年,外交上还算说得过去。公元前 717 年,他和郑伯在武父会盟,杀了牲畜宣誓,定下了边界。但国内治理却很松散,赋税还重,老百姓的怨气越来越大。他没像齐桓公那样称霸,反倒在自己家里挖起了坑。卫国人口本来就不多,宫廷里的丑闻传得飞快,大臣们心里不满,可没人敢说出来。
石碏这老狐狸,帮宣公上位后就退休了,留下宣公自己瞎折腾。早年当人质的生活,让他对家族忠诚的看法有点扭曲,登基后,这种扭曲直接体现在他对亲人的背叛上。卫国本是周文王后代的封地,康叔的地盘,本该是讲究礼仪的地方,结果在宣公手里成了别人的笑柄。历史学家常说,春秋时期礼仪崩坏,其实从卫国这种小国就开始显现了,宣公就是个典型例子。他登基,本来是卫国在乱世中的一线希望,没想到却成了家族悲剧的开始。
其实宣公还没当国君的时候,就和父亲卫庄公的妾夷姜勾搭上了。夷姜是齐国人,刚入宫的时候年轻漂亮,庄公很宠爱她,可宣公作为儿子,早就和她有了私情。这事在宫廷里根本瞒不住人,可没人敢捅破。两人私通后,生了个儿子,取名公子伋,也叫急子。为了避人耳目,宣公把孩子送到乡下养着,让舅舅右公子职照看。右公子职是卫国的大夫,负责教公子伋读书射箭,却从没提过他生父是谁。公子伋从小在乡下长大,性格耿直,成年后回到宫里,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公元前 718 年宣公即位,第一件事就是把夷姜召回来,让她住进中殿,还赏了她好多金银珠宝。夷姜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宣公还公开宠爱她,把她当正妻对待。而宣公在邢国娶的妃子,本来是正牌妻子,却被冷落了。宣公对夷姜的痴迷,一点都不掩饰,宫里人都知道,可只能装看不见。公子伋被接回宫里后,年纪还小不懂事,宣公表面上认他当儿子,还立他为太子。立太子的仪式在祖庙里举行,公子伋跪着接过玉圭,大臣们都磕头拜见,这本是正常的继承仪式,可背后却藏着乱伦的丑闻。宣公这么做,一方面是宠爱夷姜,另一方面是想靠公子伋稳固自己的血脉传承。《左传》里就直白地记载:“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烝” 就是儿子娶父亲的妾,这在周礼里是天大的忌讳,卫国人私下里议论纷纷,可没人能改变现状。
![]()
公子伋成年后,宣公让右公子职帮他找媳妇,最后选了齐僖公的女儿宣姜。那时候齐国是强国,和齐国联姻能拉近关系。送的聘礼很丰厚,一车车的锦缎珠宝送到齐国都城。宣姜是齐国公主,长得特别漂亮,齐僖公也答应了这门亲事。可这本来是为公子伋铺路的婚事,却成了宣公的转折点。公子伋作为太子,地位稳固,还负责一些朝政琐事,比如管理粮仓和巡视边防。宣公表面上对他挺好,父慈子孝的样子,可实际上对公子伋感情很复杂,每次见到他,都像看到了自己早年的丑事。
夷姜在宫里日子过得不错,可慢慢感觉到了威胁,因为宣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了。卫国宫廷不大,消息传得快,大臣们都知道太子是乱伦生下的,可没人敢公开反对。宣公就这么维持着表面的平衡,公子伋的太子之位,本来该是稳如泰山,却因为父亲的私欲,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 707 年,宣姜要嫁到卫国,本来是要嫁给公子伋的。齐国的送亲队伍很庞大,沿着黄河往下走,到了卫国境内的时候,宣公特意在黄河边建了座新台,名义上是迎接宣姜,实际上是看中了宣姜的美貌。婚礼前,宣公找了个理由把公子伋支走,说让他出使郑国,然后自己代替公子伋娶了宣姜。宣姜嫁过来后,直接成了宣公的女人,还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公子寿,小的叫公子朔。
宣姜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夷姜从此失宠。卫国人特别不满,还写了诗讽刺这事,《诗经・新台》里就说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意思就是新台上的美人虽然漂亮,可黄河的水却掩盖不了这桩丑事。这首诗流传开来,成了卫国的耻辱标志。
宣姜入宫后,后宫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夷姜和公子伋,公子伋作为太子,手里还有点权力;另一派是宣姜和她的两个儿子,靠着宣公的宠爱,公子寿和公子朔从小就锦衣玉食。宣姜是齐国人,野心不小,经常在宣公面前说夷姜的坏话,说夷姜干涉朝政,还说公子伋性格太强硬。宣公本来对公子伋就有疙瘩,听了这些话,就更讨厌公子伋了。夷姜走投无路,最后上吊自杀了,当时大概四十岁。可她的死,没让宣公有半点悔悟,反而让宣姜更嚣张了。公子伋多次被陷害,在宴席上被指责举止不当,在朝堂上被批评办事不力。宣公动了废掉太子的念头,可又怕别人说闲话,就先忍着。
宣姜的势力可不只在后宫,她还影响宣公的决策,想让公子寿和公子朔上位。公子寿年纪不大却很聪明,经常帮宣公处理事情;公子朔则更有心计,成年后就参与到宫廷阴谋里了。卫国的大夫也分成了两派,有的投靠宣姜,帮着陷害公子伋;有的暗地里支持公子伋,担心国家的根基动摇。宣公的荒唐行为,还让卫国外交受到了影响,齐国知道这事后,和卫国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宣姜这辈子也挺复杂,生前嫁了父子三个人,后来又改嫁给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成了政治牺牲品,可她自己也在其中推波助澜。史书上把她说成是荡妇,却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候诸侯的女儿大多都是联姻的工具。
其实后宫争斗的本质,就是权力争夺。宣公宠爱宣姜,不只是因为她漂亮,还因为想有新的血脉传承。夷姜死后,公子伋孤立无援,右公子职劝他低调行事,可也没办法改变局面。宣姜的两个儿子长大后,直接卷进了王位继承的争斗里,公子寿后来为了保护哥哥而死,可这反而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还是在公元前 707 年,宣公下定决心要除掉公子伋,派他拿着白旄节出使齐国。白旄节是外交信物,一路上本该受到保护,可宣公暗地里联系了莘地的盗贼,给了他们很多钱,嘱咐他们看到拿白旄节的人就杀。公子寿从宫里人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劝公子伋逃跑,可公子伋不愿意,说国君的命令不能违背。
公子寿没办法,就把公子伋灌醉了,自己拿着白旄节上路了。盗贼在莘地设好了埋伏,看到拿白旄节的人,上去就把公子寿杀了。公子伋醒酒后,赶紧追了上去,对盗贼说:“该杀的是我!” 盗贼干脆把公子伋也一起杀了。兄弟俩的尸体横在荒野里,白旄节都被血染红了。《诗经・二子乘舟》里记载了这件事,赞扬兄弟俩感情深厚,同时也讽刺宣公的残忍。
公子伋和公子寿死后,宣公表面上假装哀悼,实际上很快就立了公子朔为太子。那时候公子朔还小,宣姜就掌控了后宫,公子朔能当上太子,全靠母亲的势力。公元前 700 年,宣公去世了,大概五十岁左右。公子朔继位,就是卫惠公,他当了三年国君,从公元前 699 年到公元前 696 年。
卫惠公这王位来得不正,国内老臣都不满。后来公子黔牟在齐国的支持下起兵,把卫惠公赶跑了,卫惠公最后死在了国外。之后公子黔牟当上了国君,从公元前 696 年到公元前 688 年,可他也没稳住局面,公元前 692 年又被公子毁赶走了。从这以后,卫国就陷入了国君频繁更换的混乱中,宫廷里不断发生流血事件。
宣公杀害自己的亲人,直接毁了卫国的根基。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死,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家族伦理崩塌的顶点。史书中用 “上烝下报” 来形容这种乱伦的循环,而卫宣公就是这一切的源头。卫国的衰落从此加速,到了春秋中叶,就成了齐国的附庸,地盘也越来越小。宣公的私欲,就像病毒一样,影响了他的后代。卫惠公短命,公子黔牟坐不稳王位,公子毁继位后卫国更乱了。齐国还趁机干涉卫国内政,宣姜的齐国背景,又让外部势力的介入更加严重。卫国人只能用诗歌来发泄不满,《新台》和《二子乘舟》流传到现在,成了警示后人的教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