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与 头图来源 | H&M
9月,上海淮海中路,一度闭店的H&M中国内地首店以「H&M风格之邸」(House of H&M)之名焕新重启。
尽管此前一个月,H&M已通过小红书进行了一轮密集的内容预热,但当这座时髦红盒子真正掀开幕布时,仍在许多人心中激起了超出预期的新波澜。
这座横跨五层的旗舰店,在其原有的砖红色外立面上融入了亮红色元素,既延续了历史风貌的复古基调,又注入了鲜明的现代活力。焕然一新的感觉,很能制造话题。
![]()
◎ 图源:H&M
空间内部则以「House of H&M」为概念来做业态加法,不仅集合了H&M全线女装、男装、童装,还首次引入中国大陆独家H&M HOME家居线下门店、花艺服务以及品牌全球首个H&M Café。
![]()
◎ 图源:H&M
数字化体验构成了创新的另一重维度。门店内设置了品牌全球首个开放式直播间,旨在呼应中国消费者的短视频购物习惯。
地下一层打造的「H&M SPACE」展览空间,同样成为吸引公众目光的焦点。该区域陈列了H&M历年经典礼服以及与中国设计师的合作系列,通过文化内容的呈现,进一步强化品牌的故事性与艺术叙事。
![]()
◎ 图源:H&M
这一系列「爆改」动作叠加,让人萌生一种「H&M要往包容性更强的生活方式品牌转型」的新鲜感。
相较于传统的单一销售模式,服饰、家居、咖啡、花艺与艺术展览的多元业态融合,成功吸引了众多对H&M线下新模式抱有好奇的消费者与媒体。
![]()
◎ 图源:H&M
除了开业首日的排队盛况和社交平台上的热烈讨论,许多人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座「风格之邸」其实是H&M于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首店所在地,也曾是上海消费图景中具有代表性的潮流地标。
2022年,该店因租约到期等原因,在运营十五年后宣告闭店,一度引发广泛舆论。
如今,H&M选择于原址重启「首店」,以跨界业态、沉浸式场景和社交赋能重构线下体验,其背后正是对新品牌叙事的迫切需求。为支撑这一叙事,H&M母公司海恩斯莫里斯从业主益民集团手中,重新租回这栋老洋房,租期自2025年至2029年,年租金高达2550万元。
![]()
◎ 图源:H&M
H&M不惜重金重返淮海路,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也足够清晰。
作为上海的核心商业街区,淮海路至今仍保持着高客流、优越区位与浓厚商业氛围的三重优势。除了H&M,这里还汇聚了优衣库全球旗舰店、Nike Style中国首店、赛百味中国千店「超级潜水艇」等一系列标杆项目。
加之沿街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交融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效应,淮海路成为品牌展示形象与探索新零售模式的理想试验场。
在此背景下,H&M淮海路店可被视为该品牌复合策略的空间载体,同时承担形象展示、用户体验培育和市场沟通三重功能。
当然,这种「重返初心」的叙事策略在品牌传播中并不罕见。它既规避了推倒重建所带来的认知成本,也为品牌转型注入了历史延续感。
对H&M而言,淮海中路也因此不再仅仅是一条商业街,更承载了深厚的品牌叙事价值,使其能够将地理符号与商业资本,转化为具有画面感与故事性的情感符号,从而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与信任。
![]()
◎ 图源:H&M
尽管H&M本次焕新显示出积极的转型意愿,但其面临的挑战仍不小。
曾几何时,它是许多年轻人追求高性价比时尚的首选,但如今这种吸引力正持续衰减。
一方面是UR等本土快时尚品牌的迅速崛起,它们靠着供应链响应、数字化运营和本土审美上的优势,不断抢占黄金商圈与消费者心智;另一方面,高端二手、租赁时装等替代性模式也在瓜分传统快时尚的市场根基。
可替代选择越来越多的同时,当下年轻消费者也变得更为理性。他们倾向选择符合个人风格、注重可持续、兼具设计感与品质的品牌,而非盲目追随潮流。此外,经济环境与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他们更加审慎支出,追求实用性与长期价值。
与此同时,快时尚长期以来被诟病的材质廉价、设计同质等问题,愈发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审美与品质的双重期待。
可以说,那个由H&M等快时尚巨头告诉消费者「该穿什么」的时代,已成记忆。如今消费者走进H&M却空手离开的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
◎ 图源:H&M
加之近几年供应链争议与地缘政治引发的公众情绪,也给H&M的品牌资产带去很大冲击。
根据公开报道和行业数据,2020年H&M在中国尚有超500家门店,此后开始大幅收缩,到2023年底,其门店数量已缩减至300家左右,收缩规模近40%。
关店的主要原因包括租约到期、门店网络优化及市场策略的调整。
在中国市场,H&M不得不放弃早期的高速扩张模式,转而采取「关小店、开大店」的策略。即陆续关闭效益较低的普通门店,重点投资集购物和体验于一体的大型旗舰店。此次焕新重启的淮海路店,正是这一战略下的最新体现。而此前H&M已在深圳大悦城和1234 Space连续开设两家新店,同样聚焦核心城市。
![]()
◎ 图源:H&M
主打沉浸式体验的大型门店布局,进一步明确了H&M的转型方向。整体来看,这些大型门店通过设计有意与传统快时尚门店形成差异。更宽敞的动线规划、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入、重点单品剧场式陈列,以及生活方式类内容的拓展,都旨在引导消费者从「快速选购」转向「慢看慢逛」。
这一转变顺应了全球零售空间的范式转移——门店功能正从仓储式商品展示,转向品牌文化的体验场域。
在中国市场尤为如此,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将购物视为社交互动与生活方式的探索。他们期待在实体空间中获得线上无法替代的感知体验,如触摸面料质感、参与社群活动、沉浸于品牌独特的氛围之中。
在通过一线城市旗舰店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为打赢这场翻身仗,H&M也正借助拼多多等深入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积极开拓低线城市客群,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
◎ 图源:H&M
包含H&M在内,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渐趋饱和的用户资源,国际快时尚品牌已无法再依靠「大规模、低单价、快上新」的传统模式实现持续增长,纷纷步入转型深水区。
以「买得起的快时尚」为核心的Zara,同样在大规模关闭低效门店、开设大型旗舰店的同时,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借助AI趋势预测压缩设计周期,进一步缩短线上线下响应时间,巩固其速度优势;而优衣库则持续加码科技研发,不断深化「功能性+基本款」的战略护城河。
可以明显看到,加码中国市场、重塑品牌吸引力,已成为各大国际快时尚巨头的共同战略选择。尽管H&M、Zara和优衣库在具体路径上各有侧重,但它们的核心动作均指向同一个命题,那便是告别以往「多与快」的规模扩张逻辑,转向「质与久」的价值重构。
![]()
◎ 图源:H&M
某种程度上,淮海路店远不止是一次门店重开,更可视为快时尚品牌在中国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品牌叙事、本地化到空间体验设计,淮海路店都呼应了国际快时尚巨头在面对市场饱和、消费者观念转变和竞争格局重构时的思考与应变。
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是一块试金石,既检验新模式的市场反响,也叩问着在全新的消费语境下,这个昔日的快时尚巨头,能否重新赢回中国消费者的接纳与信任。
![]()
* 了解更多精彩案例,点击下方关注首席品牌官公众号。
首席品牌官创立于 2013 年,是品牌人成长及经验共享平台,平台包括自媒体、社群、培训和品牌活动。
「首席品牌官」自媒体系“CMO 价值营销自媒体联盟”发起机构、“公关传播行业最具影响力原创自媒体”。投稿、内容合作,请联系「品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