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望那段失业的岁月,才发觉自己当时完全成了“一点就炸”的状态,情绪阈值低到了极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发激烈的情绪波动。那些日子里,我总在无目的地刷着短视频,算法的推送逻辑堪称“精准狙击”——只要在某条内容上停留超3秒,后续便会被同类信息持续刷屏。越刷越陷入焦虑的泥沼,甚至一度对人生感到彻底绝望,看不到前行的方向。
偶尔会生出强烈的心理失衡:我们为了生计锱铢必较,每一分钱都赚得格外不易,可有些人却能动辄一亿级消费、挥霍无度,这种悬殊的差距让人内心五味杂陈。而比自我内耗更伤人的,是外界对失业者的固有偏见与莫名敌意。
邻居家有个女孩,失业在家已有半年。她并未虚度光阴,而是通过转手演唱会门票、抢购热门酒水等方式赚取零花钱补贴家用,可在长辈们眼中,这根本算不上“正当营生”。“怎么不出去找份稳定工作?都像你这样待在家里,日子还能正常过吗?”诸如此类的指责时常在她耳边响起。
![]()
原本文静内敛的姑娘,渐渐变得情绪暴躁,上次回婆婆家小住,我多次听到她与家人争执的声音,还有“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摔门声。她的言语间满是委屈与无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对失业的她释放恶意。
事实上,失业者的内心早已脆弱不堪。长期求职未果的挫败感、与社会节奏脱节的孤独感,早已将心理防线彻底击溃。所谓的“戾气”,不过是他们在困境中,用来抵御生活重压的一种畸形防护。
或许长辈们的出发点并无恶意,但那些生硬的指责与不解,就像一根根尖刺扎在心上,让人如鲠在喉。就像有人调侃的那样:一个人对你指手画脚,可能是出于嫉妒;一群人对你横加指责,或许就是他们串通好的偏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直观揭示了当下的就业压力:16-24岁(不含在校生)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17.7%,25-29岁(不含在校生)为7.2%,30-59岁(不含在校生)为3.9%。这样的比例足以说明,失业并非个别现象,很多人不是不愿工作,而是现实中的就业竞争实在过于激烈。
网络环境的推波助澜,也让戾气进一步蔓延扩散。失业在家的人,总要频繁登录招聘平台查看信息、投递简历,可投递简历的黄金时段十分有限。其余的空闲时间,难免会通过网上冲浪消磨时光,而网络空间中的负面情绪极具传染性。看着早出晚归的年轻人满脸疲惫,再对比那些领着高额退休金、在广场上活力起舞的老人,内心的失衡感愈发强烈,戾气也在潜移默化中被不断放大。
心理学中有个“代替性攻击”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承受压力或委屈时,必须找到一个情绪出口进行宣泄,否则长期压抑极易引发心理问题。
![]()
这或许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对很多深陷困境的人来说,却是无奈之下的唯一选择。于是有人注册小号,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宣泄情绪、怼天怼地——有些情绪若是憋在心里不释放,濒临崩溃的便是自己。只是在宣泄情绪的同时,千万别伤害到身边的亲人。
不禁怀念从前的时光,那时的人们似乎更具耐心与包容心,不像现在,稍有不顺心就对他人乱发脾气,活脱脱像个吃不了一点苦的孩子。但这并非人们的承受能力变弱了,核心根源还是经济压力的沉重负担。
当一个人拼尽全力奋斗,却依然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又怎能强求他始终保持体面的耐心,对陌生人温柔以待呢?
我们都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今天的旁观者,或许就是明天的亲历者。出门在外,不妨多一份包容与善意,少一些争执与指责。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温和的问候,说不定就能化解一场潜在的冲突,慰藉一颗疲惫的心灵。唯有彼此理解、相互扶持,才能在生活的风雨中,共同熬过那些艰难的时光。
(免责声明:本文为经济学教授观天下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或者购买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或者购买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