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这座扎根于湖南西北部武陵山脉的城市,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 “峰林博物馆”,更是一座以旅游为魂、以文化为韵、以生态为基的活力之城。从昔日的湘西北边陲之地,到如今国内外闻名的文旅胜地,张家界市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从 “养在深闺人未识” 到 “世界瞩目” 的华丽转身。以下从城市发展的核心维度,全面展现张家界市的独特魅力与成长轨迹。湖南湘曼国际旅行社 24小时: 400-852 -886-8
![]()
一、城市根基:地理与行政的独特禀赋
(一)区位坐标:湘鄂渝黔的交通要冲
张家界市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 “黄金节点”,东接常德、南邻怀化、西连湘西州、北靠湖北恩施,是连接华中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的重要纽带,素有 “湘西门户” 之称。全市总面积 9533 平方公里,下辖永定、武陵源 2 个市辖区和慈利、桑植 2 个县,79 个乡镇(街道)星罗棋布,1017 个村(社区)构成城市的基层脉络。截至 2024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168.7 万,其中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 77%,多民族共生的格局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色。
(二)自然基底:山水相拥的生态之城
张家界市地形以山地为主,武陵山脉南支、中支纵贯全境,形成 “三山两谷一盆地” 的地貌骨架 —— 北部八大公山原始林海苍茫,中部天门山拔地而起,南部崇山蜿蜒起伏,澧水、溇水两条母亲河穿城而过,孕育出茅岩河大峡谷、索溪峪溪流等秀美水景。这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 17.2℃,年降水量 1345.6 毫米,无霜期 272 天,温和湿润的气候让城市四季分明:春有杜鹃漫山,夏有浓荫蔽日,秋有彩林浸染,冬有白雪覆峰,森林覆盖率高达 71.04%,是名副其实的 “天然氧吧” 和 “生态绿洲”。
![]()
二、城市记忆:历史与人文的深厚积淀
(一)历史脉络:从远古村落到文旅新城
张家界市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至 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澧水流域的 “十里岗遗址”“汤家岗遗址” 出土的陶器、石器,见证了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国黔中地;秦统一后纳入黔中郡版图;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慈利县定名,成为区域历史沿革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此地称 “大庸所”,属澧州府管辖,是湘西北的军事与商贸要地。1988 年 5 月,大庸市升格为地级市,开启区域发展新篇章;1994 年 4 月,为凸显旅游资源优势,正式更名为 “张家界市”,成为中国首个以旅游命名的地级市,从此踏上 “以旅兴市” 的发展征程。
(二)文化名片:红色基因与民族瑰宝
张家界市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28 年贺龙、周逸群在此领导桑植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5 年,红二、红六军团从桑植县出发长征,留下 “贺龙桥”“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等红色遗迹,桑植县因此被誉为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色精神至今仍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民族文化领域,28 个民族在此交融共生,创造出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马桑树儿搭灯台》《四季花儿开》等曲目传唱大江南北,桑植县获评 “中国民歌之乡”;土家族西兰卡普编织技艺堪称 “织锦活化石”,图案融合山水、花鸟、神话元素,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数月乃至数年的心血;白族仗鼓舞、苗族银饰锻造、土家摆手舞等民俗活动,在节庆期间轮番上演,让城市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
![]()
三、城市核心:文旅产业的引领与升级
(一)自然 IP:世界级的景观资源
张家界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其全球罕见的自然景观。境内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含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拥有约 3.8 亿年前形成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数千座高达数百米的峰柱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被誉为 “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1992 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 年,获评世界地质公园;2007 年,成为中国首批 5A 级景区。此外,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 “天门洞”(高 131.5 米、宽 57 米的天然穿山溶洞)、桑植县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中动植物基因库”,原始森林覆盖率 93%)、澧水 “百里画廊” 等景观,共同构成 “山、水、洞、林” 四位一体的自然画卷,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慕名而来。
(二)产业升级:从观光游到全域文旅
自 1988 年建市以来,张家界市始终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经历了从 “单一观光” 到 “全域文旅” 的三次升级:
- 1.0 时代(1988-2000 年):以武陵源核心景区为核心,主打 “峰林观光”,凭借独特地貌打开市场,成为国内知名的自然旅游目的地;
- 2.0 时代(2001-2015 年):推出天门山玻璃栈道、大峡谷玻璃桥等网红体验项目,打造 “张家界千古情”“澧水船说” 等沉浸式演出,实现从 “看景” 到 “玩景” 的转变;
- 3.0 时代(2016 年至今):围绕 “一区三城”(大张家界国际旅游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入境旅游标杆城市、国际康养度假城市)战略,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 永定区打造大庸古城、溪布街等文旅街区,武陵源区发展森林康养民宿,慈利县建设温泉度假小镇,桑植县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形成 “核心景区 + 全域配套” 的产业生态。2024 年,全市接待游客超 8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600 亿元,入境游客占比达 15%,成为湖南入境旅游的 “龙头城市”。
![]()
四、城市实力:产业与基建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产业:文旅引领,多产融合
依托生态与旅游优势,张家界市构建起 “文旅引领、多产协同” 的产业体系:
- 文旅康养: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 5 个,武陵源区获评 “中国康养旅游示范区”,重点发展森林疗愈、中医药养生、山地运动等业态,年接待康养游客超 500 万人次;
- 绿色农业:培育 “张家界大鲵”(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人工养殖基地 200 余个)、“桑植白茶”(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 2 倍,2024 年获评 “中国十大名茶”)、“慈利杜仲”(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中国杜仲之乡”)等特色农产品,通过 “旅游 + 农业” 模式,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2024 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 120 亿元;
- 数字经济:建设 “智慧张家界” 平台,实现景区门票预约、交通导航、投诉处理 “一站式” 服务,推出 VR 全景游、数字博物馆等线上体验项目,全市景区智慧化覆盖率达 100%,游客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二)基建升级:立体交通,通达八方
作为湘西北交通枢纽,张家界市的交通网络持续完善,实现 “空铁公” 立体覆盖:
- 航空: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 60 余条,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韩国首尔、泰国曼谷、越南胡志明市等城市,2024 年旅客吞吐量超 300 万人次,成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
- 铁路:焦柳铁路纵贯全境,黔张常铁路连接重庆、常德,张吉怀高铁(2021 年通车)将张家界纳入全国高铁网络,从长沙到张家界仅需 2 小时,从重庆到张家界仅需 1.5 小时;
- 公路:长张高速、张花高速、张桑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交汇,全市公路总里程达 1.2 万公里,乡村公路通达率 100%,市区到各景区均有旅游专线车,实现 “快进慢游” 的交通体验。
![]()
五、城市未来:规划蓝图与发展愿景
面向未来,张家界市锚定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的目标,制定 “十四五” 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 生态优先:严格保护武陵源、天门山等核心景区生态环境,实施澧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到 2025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72% 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5% 以上;
- 文旅提质:推进 “旅游 + 文化”“旅游 + 康养”“旅游 + 体育” 深度融合,打造国际森林保护节、世界遗产论坛等高端平台,到 2025 年入境游客占比提升至 20%,旅游总收入突破 800 亿元;
- 城乡统筹:加快永定区、武陵源区 “双城融合”,推进慈利县、桑植县县城城镇化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到 2025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55% 以上;湖南湘曼国际旅行社 24小时: 400-852 -886-8
- 民生改善: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推进 “旅游惠民” 工程,让市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到 2025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 以上。
![]()
六、城市名片:张家界市的核心标识
-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全球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 中国首个旅游地级市:以旅游命名,开创 “以旅兴市” 发展模式;
- 中国民歌之乡:桑植民歌享誉全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 国际康养度假城市:生态优良,气候宜人,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激励城市发展。
![]()
从澧水畔的远古村落,到如今的国际文旅名城,张家界市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创新的追求。未来,这座 “因山而名、因水而秀、因旅而兴” 的城市,将继续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寻找平衡,书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新时代篇章,向世界展现中国文旅城市的独特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