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EVA)迎来了电视版首播30周年。这部被无数粉丝奉为“人生必看”的神作,与它的系列最终章《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洗礼后,依然稳坐日本动漫史上的文化地标。即便故事已正式落幕,关于EVA的讨论却从未止息。
![]()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剧照
为何一部动画能拥有如此持久且强大的生命力?表面上看,它融合了宗教符号与机甲科幻的外壳,以及碇真嗣、绫波丽、明日香等一众充满内心创伤、极具真实感的角色。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EVA精准地捕捉并预言了御宅族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消费模式的变迁。
它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失落的十年”,旧有的宏大理想已然瓦解,年轻一代陷入迷茫与疏离。EVA不仅反映了这种时代情绪,其作品本身的结构与传播方式,更成为一种文化预言。它像一个开放的数据库,供人自由截取、投射情感与进行二次创作。
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日本著名评论家东浩纪以EVA为核心案例,犀利地剖析了这一现象。他认为,EVA的粉丝们与《机动战士高达》的粉丝截然不同,他们不再执着于梳理和补完一个统一的“EVA世界史”,而是将情感投射到独立的角色、片段化的设定和可供自由组合的“萌元素”上。GAINAX公司(EVA制作公司)的运营策略和庵野秀明导演的创作手法,也主动迎合了这种变化,使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开放的、可供消费者任意截取与再创作的“数据库”。
下文节选自《动物化的后现代》。通过他的分析,我们或许能够穿透EVA那层神秘晦涩的外壳,真正理解它为何能火爆30年——它不仅是一部动画,更是一面映照出后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消费故事、投射情感与寻找自我的镜子。
《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
[日] 东浩纪 著,褚炫初 译,王飞 校
大叙事的凋零及填补它的虚构
80年代后期,从御宅族系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世界观或历史观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在“高达”系列中,自1979年播放最早的电视动画以后,又连续推出了《机动战士Z高达》《逆袭的夏亚》《机动战士高达ZZ》等作品,构想几乎都属于同一个架空历史体系。因此,“高达“粉丝们的欲望必然会转向对这部伪史的梳理与充实,事实上,与“高达”相关的书籍中的机械数据和年表也是经常更新的。正如中岛梓所言,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叙事(即虚构)被创造出来。这种虚构的叙事时常作为现实的大叙事的替代品而发挥着很大的作用。80年代的物语消费也是以同样的社会条件为背景出现的。
然而,随着现代向后现代发展,捏造的必要性会逐渐淡薄,因为在后现代的世界像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一开始就将世界当作数据库来想象,不需要放眼整个世界的目光。也就是说,甚至连亚文化都不需要捏造。倘若真是这样,为填补失落的大叙事而需要虚构的一代人,与没有感到那种必要而消费虚构的一代人之间,即使同样是御宅族系文化,在表现和消费的形态上也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这种新倾向在90年代的十年间就已经变得相当清楚了。一般来说,与80年代的相比,90年代的御宅族尽管也执着于作品世界的数据,但是对其中的表达或意义等却毫不关心。相反,90年代的消费行为已经开始变为消费者可以单独消费与原作故事无关的片段式插图或设定,并单方面向这些片段加强情感投射。御宅族自称这种新型的消费行为为“角色萌”(キャラ萌え)。御宅族只是漠不关心地消费着作品背后几乎与叙事和表达无关的信息。因此,分析这种消费行为时,认为那些作品的片段填补了“失落的大叙事“这样的公式已经不再适用了。
![]()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照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粉丝所追求的事物
90年代经常有人拿《新世纪福音战士》和《机动战士高达》这两部作品来比较,两者都是以被迫卷入未来战争的少年为主人公的科幻动画,皆因主人公得到相近一代人的支持而成为社会性的话题之作。不过实际上,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是被两种完全不同的对待叙事的态度所支持、消费的。
![]()
《新世纪福音战士》(1995)海报
大多数“高达”系列的粉丝都将欲望指向对高达世界的梳理和补充,也就是说,他们仍然保持着对虚构的大叙事的热情。然而,9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第三代),即使在热潮的顶峰期也不怎么关注整个“新世纪福音战士世界”。相反,他们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形象的设计和设定上,以此进行二次创作的过度解读,或当作角色萌的对象。
也就是说,此时像“高达世界”那样的大叙事(即虚构)已经不再是被渴望的幻想了。众所周知,“高达”粉丝对“宇宙世纪”年表的完整性与机械装置的现实性有着异常的执着。相比较而言,《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大多数粉丝只是为了在主角的设定中投入情感,或为了描绘女主人公的情色插画,或为了制作巨大机器人的模型,才需要详细的设定,只在这个范围内展现出偏执的关注,而很少进一步沉迷于作品的世界。
《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内文
这种变化当然不仅出现在消费者和二次创作者这一方,还清晰地体现在原创者一方。众所周知,“高达”系列最早在1979年播放电视动画,之后又陆续制作了续篇。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在总导演富野由悠季的监制下,沿着同一个虚构的历史而展开。与此相对,《新世纪福音战士》既没有制作续集,也没有制作的打算。相反,其制作公司GAINAX在同人志即卖会上销售无限接近二次创作的相关产品,比如使用登场人物的麻将游戏、带有色情图案的电话卡,甚至是女主角绫波零的养成模拟游戏。这两部作品的主创对待原作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不只影响了原作的再利用和周边产品策划,也对原作的结构本身带来很大的影响。《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导演庵野秀明与富野由悠季不同,从一开始就预测到同人志即卖会上会出现二次创作,他在原作中已经设置了大量鼓励这种生产的要素。比如,在电视动画的最后一集中插入性格完全不同的绫波零居住在另外一个不同历史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世界,而这里描绘的情景实际上是播出时就已经广泛传播的二次创作形象的进一步戏仿(parody)。原作在此预先模拟了自己的拟像在作品中交织或极其扭曲的关系。
《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
虽然这部作品有两部公开剧场版,但无论哪一部,与其说是电视版的直接续集,不如说是用别的版本重新讲述了那个世界。这种特性在1997年作为总集篇而制作成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死与新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剧中将电视版的影像全部换成了重新混编的素材,没有统一的叙事,只展示片段。
这些特征都表明,《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动画原本就不是作为具有特权的原创作品,而是作为与二次创作并列的拟像而呈现的。换句话说,GAINAX公司在这部作品中提供的,绝对不是以电视动画作为入口的“大叙事”,而是观众可以任意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喜好来读取各自所需的叙事,是一个没有叙事的信息集合体。
笔者下文将把这个虽然存在于小叙事的背后,却已然没有叙事性的领域,与大塚英志的“大叙事”相对照,称之为“大型非叙事”。《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大部分消费者既不是将完成的动画当成作品来鉴赏(传统型消费),也不会像《机动战士高达》一样消费其背后隐藏的世界观(物语消费),而是从一开始就只追求信息(即非叙事)。
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
[日] 东浩纪 著,褚炫初 译,王飞 校
⚪️ 二创、同人、萌、泪目、数据库消费、多重人格……
⚪️ 在匮乏—满足中填补孤独,在虚构中寻求现实与感动
⚪️ 人类正急速朝向动物回归,不了解宅文化,就无法理解当下和未来
⚪️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成名之作
⚪️ 亚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 简体中文版二十年翘首以盼
⚪️ 戴锦华 罗岗 姜宇辉 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