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草,却极难看到树木的身影,那么,为什么草原上只长草,不长树?到底是什么在限制树木的生长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
草原是地球陆地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植被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地球陆地上的半干旱区域,其年降水量通常只有200至600毫米,并且一年之内的降水量极不均匀,分为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旱季时的雨水极为稀少,而到了雨季,则会集中降下很多雨,
这样的气候就对树木很不友好,因为一棵树要从小树苗长成大树,至少需要数年的生长,这就得依靠稳定的水分供应,而在草原这种“要么撑死、要么渴死”的供水模式中,即使有树木的种子在雨季里萌发出树苗,通常也会在旱季里因为无法获取到足够的水分而枯死。
除此之外,当草原上的雨季来临的时候,大量的雨水会溶解土壤表层的矿物质,并带着它们一起向下渗透,但由于雨季的降水总量有限,这些雨水通常渗透不了多深,它们基本上都会集中在地表附近。
![]()
随着旱季的来临,渗透到地表附近的水分会不断蒸发,而那些被溶解的矿物质却会留下来,日积月累之下,它们就会在地表下方形成了一层坚实的构造,由于其中的碳酸钙含量很高,因此这种构造就被称为“钙积层”。
通常来讲,草原地表下的“钙积层”可厚达15厘米以上,深度一般在0.5至1米之间。
而树木要想在旱季活下来,就必须把根扎得很深,去触及更深层的地下水,但“钙积层”却像一道坚固的屏障一样,阻止了树木根系的下探,如此一来,就进一步降低了它们在旱季生存的可能性。
这还没有完,要知道几乎每片草原上,都存在着大量植食动物活动的身影,尽管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草,但如果有树苗的话,它们也不会拒绝。
![]()
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植食动物们还会更加喜欢吃树苗,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树苗的茎叶通常比草更肥美多汁、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
虽然这样的自然环境限制着草原上树木的生长,但对于草来讲,情况又不一样。
正所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原上的草,其生命周期通常都很短暂,在旱季的时候,草籽(也就是草的种子)通常会以休眠的形式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直到雨水降临它们才会萌发。
草的生长速度很快,如果雨水充足,它们就会迅速地茂盛生长,如果出现雨水不足,它们就会赶紧在“渴死”前结出草籽,等到下一场雨落下,新一轮草籽的萌发又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对于草而言,草原地表下的“钙积层”并不会对其生长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它们的根系浅而密集,只需几十厘米的表层土即可获取到足够的水分。
![]()
另一方面来讲,植物都有一个分生组织,那是它们能够持续生长的重要基础。树苗刚萌发时,其分生组织(也就是它们的嫩茎和嫩叶)主要集中在地表上方,很容易被植食动物啃食,而一旦被啃食掉,它们也就无法继续生长。
但草的分生组织却基本上都位于地表附近,甚至还会埋在土里,这就让植食动物很难啃食得到,通常情况下,它们只会吃掉草暴露在地表之上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草的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只要不是被啃食得特别厉害,草都可以迅速“再生”。
值得一提的是,干旱季节时,草原上的草会大量枯萎,从而成为易燃物质,加之草原地势大多开阔、风力强劲,因此只要有一点火星,就有可能形成大范围的野火。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对草的影响极为有限,但对于树木来讲,影响可就大了去了,往往在一场大火之后,那些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长高一点的树木,就会被彻底摧毁,而这无疑进一步降低了树木在草原上长期存活的可能。
![]()
当然了,草原上也不是绝对只长草,而不长树,但总的来讲,只有少数生命力特别顽强,又特别幸运的树木,才有可能零星的点缀在草原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