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西南大学第四届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学校博物馆开幕。200件展出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设计、综合材料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该校美育与思政育人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
开幕式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本届展览延续“同行·共振”主题,寓意“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共振”。展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及西南大学美术学科办学100周年,既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也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自觉担当。
“‘同行’意味着艺术实践与时代语境的同步共构,‘共振’则指向艺术语言与社会精神的内在契合。”该校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鼓励学生们在创作中实现“技”与“道”的融合,扎根中国经验,拓展艺术语言,在文明互鉴中书写美术教育新篇章。
![]()
展览现场。晏红霞摄
据悉,本次展览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作品,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13件、二等奖26件、三等奖39件、优秀奖122件。作品题材丰富、技法多元,展现了青年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开阔的创作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其中,既有如《千秋红岩》般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有像《点个关注》这样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作者杭天宇将现代直播场景与古代“勾栏瓦舍”并置,反思消费主义与围观文化,展现出青年一代对现实生活的多维思考。
![]()
作品《点个关注》(左一)。晏红霞摄
如何用传统中国画表现沉重的历史主题?获奖学生代表、美术学院2023级绘画专业本科生郑立涌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他以一组十幅的系列作品《千秋红岩》致敬抗战精神,通过泛黄的报纸、沉静的印刷机、字迹坚定的语录等意象,构建了一段关于坚守与信念的视觉叙事。
在技法上,郑立涌大胆创新,通过在生宣上撒盐、撞水、撞粉的方式产生斑驳痕迹,巧妙地表现出历史文物历经岁月后的锈蚀感与随机肌理。他坦言,为精准呈现印刷机的金属质感与手稿的笔墨韵味,他经历了整整三个月反复尝试与调整。这段与同学并肩创作、与老师深入探讨、与历史深度对话的过程,正是“同行·共振”主题最生动的诠释。
西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他勉励青年学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道、走大道、挑大梁、当主角,用画笔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用青春点亮艺术星空。
![]()
书法作品展区。晏红霞摄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向市民免费开放。(晏红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