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六点,63岁的王阿姨刚把一盘家传红烧肉端上餐桌,孙女笑着说:“奶奶,今天怎么不用橄榄油了?”
王阿姨摇摇头,意味深长地说:“外头都在说猪油返潮,吃点老底子的油更香!”其实,她的心里也有顾虑,新闻上不是说猪油不好吗?可邻居刘叔吃了大半辈子猪油,前阵子体检还没啥毛病。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猪油真的没那么“可怕”?
![]()
尤其最近一些报道称,老一辈偏爱的猪油正悄悄回归中餐厨房,部分家庭已开始减少用植物油。可据医生提醒,这一习惯背后潜藏着你可能忽略的健康风险。有些“吃法”不仅没养生,反而可能为健康埋下隐患。
究竟如何吃猪油才不踩雷?有哪些“关键细节”尤需注意?继续往下揭晓,尤其第4点,很多人都做错了,别等出了问题才后悔。
关于猪油的“黑与白”,争论从未停歇。过去,猪油被指责为升高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元凶”,很多人因此将它列入“健康黑名单”。
但近年来,国内外权威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的声明,给出了更为科学的角度。
猪油中含有约40%饱和脂肪酸,30%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一定不饱和脂肪酸。有研究发现,适量摄入动物脂肪,不会显著增加普通人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且猪油经烹饪后比部分植物油更“耐高温”,不易产生有害物质
![]()
但医学专家强调:“关键不在于‘吃猪油’本身,而是‘吃多少、怎么吃、吃什么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日常总脂肪摄入控制在全天能量摄入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低于10%。
而高危人群如高血脂、动脉硬化患者,仍需严格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
也就是说,猪油并非“万恶之源”,只要用对方式、把控好量,多数健康成人偶尔食用,对身体没有绝对伤害。但如何科学地吃,才是真正的“安全阀”,医生提醒尤其有这4点不容忽视。
首先得明确,猪油不是所有人都能碰,也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粗略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城乡家庭中,约12.1%中老年人因偏好口味,经常用猪油炒菜。
可是数据同样说明,约56%的“猪油控”并未正确控制摄入量,部分人甚至一天两三顿都用。
每日摄入量要严格限制
成人每日摄入动物油不宜超过20克。相当于一汤勺的量。一旦超量,容易导致胆固醇超标以及体重增加。某医院随访数据显示,长期高脂饮食人群,10年后冠心病发病率高20.7%,血液总胆固醇升高15%左右。小小的量,影响的却是心脑健康的“大帐”。
![]()
更适合炒菜而非炸制高温食物
猪油耐高温、炒菜更香,但焙烤、长时间油炸时,易生成有害物,如杂环胺和苯并芘。哈佛大学2021年餐饮环境研究显示,油脂过热时有害物产生率提高2-3倍。因此,建议只用猪油快炒或拌熟菜,避免高温长时油炸。
高危人群更应慎用
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以及慢性肝胆疾病患者,猪油应该慎用甚至禁用。理由很简单:饱和脂肪酸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对血管壁尤其不友好。
![]()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数据显示,相关高危人群摄入猪油后,半年内总胆固醇水平比植物油组高出约13%。已知有疾病基础者,更要“敬而远之”。
不要与高胆固醇、高糖食物同餐,搭配宜清淡
这是很多家庭特别容易忽略的地方。猪油大肠、猪油拌饭、猪油蛋糕等高脂+高糖/高胆固醇搭配,等于“双重打击”。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建议,猪油应与蔬菜全谷类、蛋白类(如豆腐)、低脂鱼肉等搭配,提升营养结构多样性,减少血脂升高的风险。这一点,常常被家庭烹饪忽视,但却很关键。
![]()
既然适量吃猪油本身并不是“原罪”,那怎样做才更健康?医生建议:
选择新鲜精炼、干净无异味的猪板油熬制,减少杂质有害物质摄入。储存时放冰箱密封,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
用猪油烹调时,推荐佐以大量时蔬、豆制品等,保持餐食均衡。减少和油条、肉肠、糕点等高脂肪油炸食品的同餐频次。
中老年人若实在割舍不下猪油味道,可以部分替换为橄榄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富含不饱脂肪酸的植物油,增强心脑健康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