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蜡刀也太神奇了吧!”“漆扇居然能有这么多色彩和样式”……近日,一群好奇心十足的高中生走进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人文体育学院数字文创工作坊,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体验。
蜡刀落处,好奇点亮创意
“老师,白色的是蜡吗?怎么能画出这么细的线呀?”学生们刚踏进蜡染体验区,目光就被展架上的蜡染作品吸引。蓝白相间的纹样里,既有传统的蝴蝶纹、几何纹,还有融入不同昆虫元素的新颖设计。
![]()
活动现场。
2024级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吴瑞雪同学向参观的学生解说道:“我们数字文创工作坊与贵州蓝布谣文旅公司共建,这里有很多是我暑期在蓝布谣学习和创作的作品。”“我对非遗蜡染很感兴趣,接下来我想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瑞雪补充道。
戴上手套、拿起蜡刀,体验正式开始!当他们第一次拿蜡刀,才知道看似简单的线条,想一笔成型并不容易。“老师怎么才能让线条粗细更均匀呢?”“有传统纹样可以参考吗?”围着工作台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问络绎不绝。
大家专注地在布上勾勒着图案,起初还有些学生紧张得手抖,蜡线画得歪歪扭扭,但在老师“先描轮廓再填细节”的指导下,大家很快找到感觉。
![]()
活动现场。
学生们不仅被精美的蜡染作品吸引,更在“执刀、画蜡”的实践中,完成从观摩者到实践者的转变。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非遗的魅力,更是学院人才培养的起点——在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实践中,锤炼专注、习得匠心。
漆色流转,体验拉满
如果蜡染区是创意小课堂,那漆扇区就是沉浸式游乐场。漆扇成品一亮相,就引来此起彼伏的惊叹:“这漆色也太亮眼了吧!”当得知可以亲手调色、晕染自己专属的漆扇时,学生们更是按捺不住,纷纷抢占体验区。
“你的云纹染得真好!”“我觉得加个月亮会更有意境!”调漆环节,老师先让大家熟悉从浅粉到墨绿的各类颜色搭配,然后演示如何让漆料在调色箱里渐渐充满灵气。“老师,我想调个渐变色!”一位女同学举着调色瓶请教,旁边的同学立刻凑过来观看。
![]()
活动现场。
染色时现场变得更加热闹,有人蹲在桌边思索着要染的纹样,有人趴在操作台上搭配着颜色,还有人互相“串门”点评。
在这里,漆扇制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验项目,而是一个完整的“创意—设计—执行—评价”工作流程。从调色的把控,到晕染的意境营造,学生们在实践中系统性提升了审美判断、动手能力与协同创新的综合素养,这正是非遗技艺融入课堂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数字文创工作坊以蜡染、漆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核心载体,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缩影。学校不仅传授技艺,更致力于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转译与创新应用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文化市场中,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视野的设计力量。(文/ 李大程、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