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些乡镇政府在大门口设置道闸、岗亭、门卫,群众进出需要联系、登记,审查严格且手续繁杂,这让群众颇有怨言。
“政府大院不是公园,不可以随便逛。”这是部分乡镇工作人员对群众想进入政府大院的回应。乡镇政府的大门口,本应是群众办事的“第一站”,如今却成了“关卡”——道闸横亘、岗亭林立、门卫盘查,进门先登记、再联系,还得等审批。这些“门禁”设施,看似是为了安全和管理,实则折射出官僚主义作风。当群众进入乡镇政府都需要“过关卡”时,政府的门不仅对群众关闭,连干部的心也与群众产生了隔阂。
基层政府,离群众最近,理应最亲。可一些乡镇却把“便民窗口”变成了“设卡哨所”,把“服务大厅”搞成了“机关重地”。这种“门难进”的做派,看似加强管理,实则是官僚主义的变相回潮,是对“人民公仆”身份的背离。更为夸张的是,“双休日、节假日和下班后,非机关工作人员一律禁止进入”。安全顾虑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成为阻断干群联系的借口,更不能把安全顾虑当作官僚作风的“挡箭牌”。
反观那些真正赢得群众口碑的乡镇,大门敞开、笑脸相迎。浙江某镇推行“无感通行”,群众扫码即可进入办事区;更为难得的是,在农忙时节,一些乡镇政府会主动敞开大院,让农户晒粮。金黄的稻谷铺满洁净的院坝,不仅解决了群众需要晒粮场地的燃眉之急,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让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还有,四川一乡政府取消岗亭,设立“首问导办员”主动上前问需解难。这些细节虽小,却折射出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不是“你来找我”,而是“我为你来”。
群众的获得感,往往就藏在一扇敞开的门里、一句热情的问候中、一次顺畅的办事体验上。乡镇政府若连“门好进”都做不到,何谈“事好办”“脸好看”?克服官僚主义,不能只喊口号,而要从拆掉那道有形或无形的“闸门”开始,毕竟拆除物理上的门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拆除心中的官僚主义围墙。比如,某街道创新推行“家事有理”党建品牌,其内涵就是“依法理、有人理、讲道理、事理顺”,目的就是变“政府干、群众看”为街道的事情大家办。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正是基层政府打开“心门”后,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真实写照。
开门纳民,方得民心。让乡镇政府的大门真正成为“连心门”,而不是“隔离墙”——这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政治立场问题。小事不小,细节见真章。应时刻谨记,一栏之隔,隔开了干群距离;一门之开,开启的是为民初心。
来源:中国吉林网长白时评出品
编辑: 刘怡彤 审校:王伟光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统筹:张燕
![]()
点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