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为巩固美元霸权设计的 “踢人民币出局” 计划,看似精准瞄准了全球金属交易体系的核心,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市场韧性,也误判了当今全球贸易 “买方主导” 的新格局。
想要复刻 “石油美元” 的成功模式打造 “矿产美元”,本以为是稳操胜券的布局,却没想到刚一落地,就遭遇市场反噬 ——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 “去人民币化” 操作不仅没能压制人民币国际化,反而加速了全球金属交易体系的重构,让美元霸权的根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松动。
![]()
LME 的 “去人民币化”
2025 年 11 月,有着 146 年历史的伦敦金属交易所突然抛出重磅消息:自 11 月 10 日起,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人民币、欧元等货币计价的相关产品被直接排除在外。官方给出的理由是 “非美元计价产品流动性不足、交易量过小”,但这一说法很快就被市场数据推翻。
从股权归属来看,LME 自 2012 年起就成为香港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理论上应更贴近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市场,尤其是人民币在全球金属贸易中的使用频率正快速提升。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全球金属贸易额达 3200 亿美元,较 2021 年增长 900%,其中铜、铝等关键工业金属的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突破 18%。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被 LME 以 “流动性不足” 为由暂停,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
更深层的原因藏在 LME 与美元体系的历史绑定中。作为全球最早的金属期货交易所,LME 长期是美元霸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 “三大支柱” 之一(另外两大支柱为纽约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其核心功能就是通过 “美元计价 + 全球交易” 的模式,将全球金属定价权牢牢绑定在美元体系内。
![]()
此次暂停非美元计价交易,本质上是英美通过 LME 这一 “百年平台”,试图遏制人民币在金属交易领域的渗透,维护美元的独家计价权。
美元霸权的 “老套路”
LME 在美元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 “交易平台” 那么简单,它是美元实现全球财富收割的关键工具。这套机制的运作逻辑早已形成固定循环:当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大量廉价美元资本涌入 LME,通过炒作金属期货价格,将铜、铝、镍等工业金属的价格推至高位;
![]()
中国、德国等制造业大国作为全球金属主要消费方,不得不以高价进口原材料,推高自身生产成本;待全球制造业企业普遍高位接盘后,美联储突然转向加息,美元资本从 LME 迅速撤离,金属价格暴跌,导致大量企业因 “高价进货、低价出货” 陷入亏损甚至破产;此时美国资本再以低价收购这些破产的优质企业,完成一轮全球财富转移。
2021 年的 “镍价暴涨事件” 就是典型案例。当时 LME 镍价在短短几天内从每吨 2 万美元飙升至 10 万美元,背后正是美元资本的集中炒作,最终导致中国青山集团等企业面临巨额亏损。
![]()
而当价格暴跌后,美国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迅速出手,低价收购了多家欧洲金属加工企业。这种 “剪羊毛” 式的操作,让 LME 成为美元霸权的 “帮凶”,也让全球制造业企业苦不堪言。
此次英美推动 LME “去人民币化”,正是想延续这一模式。他们计划通过 G7 “关键矿产联盟”,将中国排除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之外,同时借助 LME 的定价权,强行将锂、钴、镍等新能源金属纳入 “矿产美元” 体系,复刻 “石油美元” 的成功 —— 当年美国通过与沙特等产油国达成 “石油美元结算” 协议,奠定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如今想故技重施,用同样的方式锁定矿产资源的美元计价权。
![]()
市场反转变局
英美显然没意识到,全球贸易格局早已从 “卖方主导” 转向 “买方主导”,而中国作为全球金属市场的 “最大买家”,拥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精炼铜消费量占全球 54%,电解铝消费量占全球 58%,稀土氧化物消费量占全球 62%,同时贡献了全球 70% 的精炼铜进口增量、65% 的镍进口增量。这样庞大的需求规模,让中国具备了 “以需求定规则” 的底气。
![]()
LME 暂停人民币计价交易后,市场的反应超出了英美的预期。中国多家大型金属贸易企业迅速调整结算方式,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等国际矿业巨头签订 “人民币结算长期协议”。
2025 年 11 月下旬,中国五矿集团与淡水河谷达成的 1000 万吨铁矿石采购协议中,明确约定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是淡水河谷首次在对华铁矿石贸易中放弃美元计价。类似的案例不断涌现,截至 12 月初,全球已有 23 家国际矿业企业宣布接受人民币结算,覆盖铜、铝、镍等 8 种关键金属。
![]()
中国的应对不仅限于 “换结算货币”,更在搭建自主的交易平台。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金属期货成交量在 LME 政策调整后快速增长,2025 年 11 月 SHFE 铜期货成交量达 1.2 亿手,较 10 月增长 35%,其中境外投资者参与度提升至 22%,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香港交易所也在 LME 之外推出 “香港金属期货合约”,直接承接原本在 LME 交易的人民币计价业务,上线首周成交量就突破 50 万手,吸引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商参与。
![]()
更让英美措手不及的是 G7 “关键矿产联盟” 的裂痕。德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因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加工技术和金属消费市场,拒绝跟随美国排除中国,反而私下与中国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025 年 11 月,德国大众集团与中国北方稀土达成协议,以人民币结算采购稀土材料,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生产;
意大利埃尼集团也与中国铝业签订人民币计价的电解铝长期供货合同。这些举动让 G7 的 “矿产美元” 计划从内部出现松动,美元想要垄断关键矿产计价权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
美元霸权的松动
LME 的 “去人民币化” 操作,本质上是试图用 “旧规则” 束缚 “新市场”,但在全球贸易格局变革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注定难以奏效。
美元霸权的根基在于 “石油美元 + 大宗商品美元计价”,但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型,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制造业和消费领域的崛起,美元的 “独家计价权” 正在被削弱。
![]()
中国不仅是金属消费大国,更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生产国,这些产业对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对锂的需求将是 2023 年的 10 倍,而中国在这些新能源产业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其对矿产资源的定价权将进一步提升。当中国的需求足以影响全球矿产价格时,人民币计价自然会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这不是 LME 的政策所能阻挡的。
![]()
此外,美国自身的经济问题也削弱了美元的信用。2025 年美国 GDP 增速预计降至 1.2%,政府债务规模突破 38 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率超过 6%,美联储的加息降息周期频繁切换,导致美元汇率波动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非美元结算以规避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 58%,创历史新低,而人民币占比提升至 7.2%,较 2020 年增长一倍。
![]()
英美想通过踢人民币出局来巩固美元霸权,最终却发现自己逆了 “需求为王” 的市场规律。当 LME 暂停人民币交易后,中国不仅没有陷入被动,反而加速了自主交易体系的建设和人民币在金属贸易中的使用;当 G7 试图打造 “矿产美元” 时,其盟友却因自身利益与中国合作。
这场看似针对人民币的 “围剿”,最终变成了全球金融交易体系 “去美元化” 的催化剂,也让英美意识到,在买方主导的新时代,霸权逻辑早已行不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