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昨晚看到那段起火视频,心里一紧。地点在江苏常州钟楼区邹区工业大道,时间是晚上九点左右。一辆小米SU7停在路边,火势猛到把整车吞没,火光把路面照得发白,黑烟一股一股往上冲。现场视频显示,明火持续了挺久,接近半小时。临街店铺有人关门快走,也有人远远地掏出手机拍,谁都不敢靠近。
![]()
常州消防的说法很明确:这辆车是徐州牌照,车子先是在高速上发生故障,叫拖车拖下高速后在路边冒烟起火。现场处置完成,没有人员伤亡。起火原因还在调查中,目前没有权威结论。
车主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车里带的锂电池着火了,没有及时拿出来,导致车辆起火。”这句话传播很快,但我还是要强调,车主的说法属于个人陈述,具体原因有待官方确认。这类信息一旦引导舆论跑偏,很容易把一个个体场景推成全行业的标签。
这不是今年第一次围绕小米汽车的火情与事故。三件事摆在那:
把三件事故放在一起看,类型不一样、诱因不一样、现场也不一样。不要用一个标签涵盖所有复杂成因,这对理解问题没帮助,对推动改进也没帮助。
![]()
很多人问,电车到底安不安全?我更关心两个现实点:
官方调查还在跑,我不轻易下结论。但有一点我会一直强调:每一例事故都值得用流程化的技术复盘来对外公布,把成因拆解,把改进点说明,把可重复的防护措施落到车型与用户手册里。这是基本盘。
今年小米有两次召回,数字挺大,加起来是14.77万辆。
这几项背后,是软件与硬件的双向调整。我注意到其中有两句很关键:“优化电池包与乘员舱隔离结构”“改进电子门把手应急机制”。这都是“保命链条”的环节。消费者最在意的其实很简单——遇到极端场景,能不能多一道保险,能不能快一步脱困。
这次常州的起火车具体车型、具体改装与配置,素材里没有更多信息。暂无相关信息。也不清楚这辆车是否在召回覆盖范围之内、是否完成相关OTA或结构优化。有待官方确认。我不做延展推测。
![]()
把视线从事故拉回到商业层面,压力也在加码。
10月,小米汽车卖了48654辆,截至当月末累计销量约30.62万辆。照年初定的目标35万到40万来看,离最低目标差5万辆,最后两个月冲一下,有机会摸线。
资本市场上,风向就不那么客气了。高盛报告披露,对冲基金转为看空小米,并可能把空头仓位维持到财报季。它们的机构经纪主要客户,过去一周空头仓位上升了53%。最近两周,机构交易明显偏向纯卖出,沽压主要来自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高盛分析师也下调了目标价,幅度超过一成,说的是存储芯片成本上涨带来的利润率压力。
股价的走势也摆在那。6月27日,小米集团在港股的高点是61.45港元/股,那几天是小米YU7发布会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开盘跳涨、市值一度到1.54万亿港元。到了11月11日收盘,股价是42.98港元,较年内峰值跌超30%。市面上的情绪是“火灾频发、工厂建设延误、缺乏新催化、推广拉动有限”,这些词在机构研报里重复出现。
数字很冷,但读者关心的不只是数字。人们更关心:车买回去,家里人坐得放心不放心。
这几天评论区里,能看出两股情绪:
一股是焦虑和愤怒,觉得“怎么又烧了”“到底问题在哪”。另一股是反驳,强调“事故类型不同”“别一棍子打死”。我也看到不少车主自发分享日常用车注意事项,像是“车内不要随便放大容量电池”“应急锤放固定位置”“灭火器选型要对路”。
我赞成这种互助,但更希望厂商站出来给一套权威指南。安全不是靠用户自己拼经验,它应该是体系化的、可验证的。每次事故后,官方调查报告越透明,越能压住情绪拐点。
![]()
有人问我:这是不是品牌溃败的开始?我不这么看。车企进入电动化赛道,安全与舆论压力是必修课,谁也绕不过去。关键看态度和动作——是不是把技术改进写进变更清单、是不是把教训转化为标准、是不是把硬伤及时修。
我的几点看法,放在这,供大家讨论:
写到这里,我更想听听你的真实经历。如果你在用电车,车内会不会放外置锂电池、应急装备怎么配、遇到冒烟会怎么处理?你还会考虑购买小米SU7吗?你觉得厂商应该先做哪三件事,才能把安全心结解开?
评论区聊聊。你的一条建议,可能真能被看到、被采纳。我也会持续跟进这起火情的后续调查,有官方结论,我第一时间更新。你觉得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