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小区花园打太极时,隔壁王阿姨举着手机凑过来:“小周,你看我昨天去的山,人少得像自己家后山,门票还半价!我跟你说,我那退休金可算没白领——”她压低声音,“今儿打算再去趟,你陪不?”
我望着她眼里的光,突然想起自己刚退休那会儿:总觉得钱要“攒着”,报个老年大学还要精打细算,连超市打折都要列清单。直到去年跟着社区旅游团去了趟广西都峤山,才明白退休不是“省着花”的起点,而是“活得痛快”的开始
今天就跟你唠唠,退休后逛对了地方,门票半价、人少景美,退休金每一分都花得值——
一、城市里的“天然氧吧”:公园、湿地、山林
![]()
我第一次带妈去北京奥森公园,她站在“仰山”山顶直喘气:“这地儿平时人呢?”结果下午三点到,园里遛弯的大爷大妈占了大半,带孩子的家长蹲草坪野餐,穿汉服的小姑娘在银杏树下拍照。
“阿姨,您看那片红叶!”旁边遛狗的大爷指了指山脚,“我闺女说这是‘仰山红枫’,秋天最美。”妈眯着眼凑过去,手指轻轻碰了碰叶子,突然说:“这叶子比家里绿萝还精神。”
关键是门票友好:60岁以上老人持身份证,门票直接半价(原价30,实收15);70岁以上免票。我家妈平时总说“公园没啥好逛的”,这次在“仰山”看全园全景,在“仰水”湖边喂黑天鹅,在“仰林”栈道上拍银杏,回来直念叨:“早知道这地儿这么好,去年就该带我来了!”
小贴士:选工作日早上或傍晚去,避开周末家庭游高峰;穿软底鞋,带个小马扎,找个能晒到太阳的长椅歇脚——退休后的时光,慢一点才舒服。就像妈常说的:“年轻时总想着‘打卡’,现在才懂,能坐在长椅上看云发会儿呆,才是真自在。”
二、“活着的古镇”:老街、古村、非遗工坊
![]()
乌镇西栅的夜晚,我跟着七大姑八大姨住进了临河的民宿。白墙黛瓦的巷子里,摇橹船划过水面,船娘哼着吴侬软语唱评弹;青石板路上,穿蓝印花布的老奶奶挑着菜篮子走过,竹篮里的菱角还沾着水珠。
“阿婆,这菱角甜不甜?”我凑过去问。她笑着把篮子往我怀里塞:“自家种的,早上刚摘的。”
门票更划算:65岁以上老人免票(原价150),60-64岁半价(75)。最妙的是“淡季优惠”——11月到次年3月,游客比旺季少一半,还能体验“早起逛西栅”的静谧:7点开门就冲进去,看晨雾里的染坊飘起蓝烟,摸一摸百年老墙上的青苔,听老板讲“定胜糕”的由来……
我家妈本来担心古镇“商业化”,结果在“草木本色染坊”亲手染了方蓝印花布围裙,说要挂在客厅当“战利品”;在“叙昌酱园”学打豆瓣酱,说比超市买的“有滋味”。她举着围裙对七大姑说:“你们看,这纹路多好看,比商场买的实在!”在“昭明书院”翻线装书时,还念叨:“以前上学想看这些书,得跑城里图书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摸。”
她说:“这哪是旅游?分明是来‘认亲’的——跟老祖宗的手艺认个亲。”
三、“会呼吸的山海”:云海、日出、森林步道
![]()
黄山山顶的日出,是我见过最治愈的画面。去年秋天,我和退休前的同事老陈组了个“云海小队”,他特意从上海飞过来:“你总说退休后要去看看山,这回咱们不赶景点,就找个地方发发呆。”
老陈是个急性子,刚到黄山就拽着我往天都峰爬:“小周,咱们年轻时爬黄山为了‘打卡’,现在得慢慢来。”我笑着推他:“你忘了?妈说你现在爬两步就要歇,比她还娇气。”
门票有保障:60岁以上半价(原价190,实收95),景区大巴票也优惠。我们住在光明顶山庄,早上四点爬起来等日出——当第一缕阳光漫过群峰,云海像打翻的牛奶般翻涌,老陈举着相机直感慨:“年轻时爬黄山为了‘打卡’,现在才懂,看云卷云舒才是真。”
“阿姨,您看那朵云像不像您蒸的馒头?”同行的张姐指着天空。妈眯着眼笑:“真像!我蒸馒头还总说‘不够松软’,这云啊,软乎乎的。”
小提醒:别硬撑着走天都峰,选玉屏楼那条平缓的步道,沿途有迎客松、天都湖,累了就在“始信峰”的古松下歇脚;带件薄外套,山顶风大;再备点巧克力,给同行的老姐妹分一分——退休后的旅行团,就是要“互相照顾”。就像妈后来常说的:“以前总觉得‘坚持’是啥,现在才明白,能和老姐妹一起慢慢走,就是最好的坚持。”
四、“有文化的寺庙”:古刹、禅院、素斋馆
![]()
厦门南普陀寺的素斋,是我吃过最“养人”的饭。去年春天,我和社区的老姐妹们去朝圣,寺里的素斋师傅边炒菜边跟我们讲:“这豆腐是寺里的老和尚用石磨磨的,得磨足半个时辰;这香菇得挑武夷山深山里长了三年的,雨前采的才够鲜。”她夹起一块红烧狮子头,肉香混着菌菇味直往鼻子里钻,“你们看这豆腐多嫩,入口即化,不像市面上那些嫩得能掐出水的,那是加了碱的。”
我们几个老姐妹围在素斋桌前,听着师傅的话直点头。平时总说“寺庙素斋就是青菜豆腐”的王姨,这次夹了块素鹅,咬了一口眼睛发亮:“这味道像我小时候外婆做的卤鹅,没放酱油却有股子鲜!”李姐更绝,用筷子尖蘸了蘸汤汁:“这鲜得能鲜掉眉毛——你们发现没?寺里的素斋从不放味精,靠的是食材本身的本味。”
门票友好度:60岁以上凭身份证免票(原价60,实收0),70岁以上免挂号费。我们那天早上7点就到寺门口排队,领了号码牌后,先绕着五老峰走了两圈——山风裹着松针香,蝉鸣声里全是禅意。等素斋开餐时,厨房飘出的香气能把人馋哭,张阿姨举着手机录视频:“我要把这段发给老姐妹群,让她们知道什么叫‘舌尖上的修行’。”
五、藏在巷子里的“烟火寺庙”:杭州灵隐十方苑、苏州西园素斋馆
![]()
如果说南普陀寺的素斋是“禅意款”,那杭州灵隐寺的十方苑面馆就是“接地气款”。上个月陪妈去灵隐祈福,刚进寺右转就看见红墙绿树的院落,挂着“十方苑”的木牌。面馆门口摆着大铁锅,热气裹着笋干、腌菜的香气扑出来,老板娘正往碗里码浇头:“阿婆,您的罗汉面,今天笋是今早从龙井村采的,鲜得很!”
价格实在到离谱:素面15元一碗,浇头管够——胡萝卜、黑木耳、素鸡、春笋、四季豆轮着来,面条煮得刚好,咬起来有嚼劲又不硬。隔壁桌的大爷端着碗说:“我每天来喝一碗,比去外面面馆划算多了!寺里的素面不赚快钱,就图个香客吃得踏实。”
最妙的是每月初一、十五和菩萨诞辰,十方苑会在出口支小摊卖限定点心:素粽、素烧鹅、福饼、豆腐干,都是现做的。“上个月我买了个素烧鹅,回家蒸了半只,我家老头子吃了直夸‘比楼下饭馆的香’!”老板娘擦着桌子笑,“就是得早点来,我这儿排队的人能从山门排到万松岭。”
六、“素斋界的顶流”:苏州西园寺·素面、上海龙华寺·素斋堂
![]()
要说寺庙素面的“天花板”,还得是苏州西园寺的素面。去年秋天跟着苏州的朋友去玩,她带着我们去“素面馆”时,我差点以为进了家私房菜馆——白瓷碗里码着三鲜面,笋片、面筋、百叶结堆成小山,浇头还淋了层透明的菌菇汤,撒了把翠绿的葱花。“这面我每周来吃三次!”朋友拽着我往里走,“寺里的面不用味精,靠的是老厨师的手艺——他跟了师父三十年,手一掂就知道火候。”
门票优惠实在:65岁以上免票(原价20,实收0),60-64岁半价(10元)。我们那天赶在素斋开餐前半小时到,看见穿蓝布衫的师傅站在灶台前,左手颠锅右手撒料,动作快得像变魔术。“阿姨,您看这面汤清得能照见人影儿,这是用昆山的泉水熬的。”朋友指着碗里的水说,“寺里的水是山涧引来的,烧柴火灶,煮面都带着股子甜味。”
上海龙华寺的素斋则是“伴手礼担当”。表姐去年去上海旅游,在龙华寺素斋堂买了两大盒绿豆糕,说“比城隍庙的好吃十倍”。龙华寺的福缘面最出名:15元起步,除了罗汉面的浇头,还能加辣白菜、素鸭条,吃完还能免费续汤。“我带了半箱回去,我妈说比超市买的绿豆糕松软,比蛋糕店的无糖点心健康。”表姐举着快递盒笑,“寺里的素斋师傅说,绿豆是早上五点去菜市场挑的,得选颗粒饱满的,泡出来的绿豆汤才清甜。”
七、“素斋里的仪式感”:成都文殊院·香园
![]()
成都文殊院的素斋,是“慢生活”的代表。去年冬天陪在成都工作的侄女去玩,她拉着我去“五观堂”——寺院里的小院铺着青石板,竹椅上坐着晒太阳的大爷,石桌上摆着粗陶碗,盛着白饭配清炒时蔬。“文殊院的素斋不讲究花里胡哨,就图个‘吃饭如修行’。”侄女边吃边说,“饭前要先念佛,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吃完得自己收拾碗筷——这些规矩听着老套,可真能让人静下来。”
特色体验拉满:20元一碗的素斋,食材简单却讲究——每天凌晨四点,比丘尼会去菜市场挑“无农药”的菜,有虫眼的菠菜、带泥巴的萝卜都要留着,说是“自然的味道”。我们那天看见一位老奶奶蹲在菜摊前挑土豆:“得挑表皮粗糙的,这样的土豆甜。”比丘尼笑着说:“这些土豆是附近农户自己种的,不打农药,煮出来面面哒的。”
最让我难忘的是吃完饭的“洗碗环节”——寺里不提供洗涤剂,得用温水泡碗,自己手洗。“我本来想偷偷用洗洁精,被师傅看见了,他说‘吃饭是修行,洗碗也是修行’。”侄女后来跟我说,“现在我回家洗碗都慢慢来,想着这是文殊院的规矩。”
结语:退休后的旅行,钱花得比谁都明白
写这些故事时,我翻了翻手机相册——有妈在奥森公园喂黑天鹅的照片,有王姨在西园寺染蓝印花布围裙的笑脸,有老姐妹们在龙华寺素斋堂分绿豆糕的情景。这些地方门票半价甚至免费,人少景美,吃的喝的还带着烟火气和禅意。
以前总觉得退休要“省着花”,现在才懂:钱不是花出去的,是用来换体验的——换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换一群能唠一辈子的老姐妹,换一段能回忆一辈子的时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