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这事,我越看越别扭。
地点在江苏苏州一家“好想来”零食店。时间点卡得很清楚:11月7日。一个妈妈带着3岁的娃逛店,孩子顺手拿了两块泡泡糖,没有结账。妈妈很快发现,立刻折返道歉,照店里意思,按上一位顾客小票金额赔了60块钱。钱到位,态度也摆得明明白白。
戏剧性的地方来了。钱刚付完,老板娘当众抬高嗓门,指着这个3岁孩子,说店里这阵子丢的几千块钱零食,全是这孩子偷的。
孩子爸赶紧赶到。他在现场把话撂得干脆:“拿出监控。要是真有证据,十倍、百倍赔偿,我们都认。”这句我反复听了几遍,语气平稳,但掷地有声。
![]()
可店家始终拿不出监控画面。反倒把火往家长身上引,说他们“抠字眼”、“故意找茬”。场面一下子卡住。孩子站在那儿,小胳膊紧紧抱着,眼神躲闪,我能想象那种窘迫——人群围在收银台周围,扫码枪“滴”的声响夹在指责和辩解之间,空气都发紧。
网友炸了锅。质疑点一个接一个:
![]()
![]()
说句直白的,谁主张,谁举证。既然咬定“这孩子偷了几千块”,那证据就得跟上。监控、盘点记录、出入库数据,哪个都行。不能收了60块,又倒过来给3岁娃贴“小偷”标签。这标签,一旦贴上,不是嘴一抹就算完的。
更让我难受的,是这个孩子可能被吓到。从此走进商店,会不会先想“我是不是小偷”?这种阴影,拆不掉的。
这两天,事件在网上越传越广。11月10日,“好想来”零食乐园官方热线回应说,公司已经关注并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紧急处理,细节还在核查,正式结论没出来前不便透露更多。
就这段回应,我理解为:总部已经介入,但结果未定。门店属于加盟体系?官方没有明确细节,这点有待官方确认。但有一点跑不掉——加盟店出事,品牌跟着挨骂。网上的口水,不分直营加盟,一锅端。
![]()
这场景,真的让我想起今年8月北京环球影城那件事。一个8岁男孩排队,被一位成年女子指控“长时间搭腰性骚扰”。孩子吓到当场大哭,拼命否认。监控回放给出答案——男孩双手贴在裤缝,和那位女士保持至少40厘米距离。所谓“搭腰”,不过是人群晃动带来的错觉。
尴尬的是,那位诬告者道歉了事,没承担更多法律后果。很多家长看完都气不打一处来。我当时就写过一句:给孩子贴标签的成本太低了,低到一句“对不起”就能翻篇。
苏州这事,换个壳,但骨头是一样的。
![]()
这不是“谁更会吵嘴”的比拼,也不是“消费纠纷”的小把戏。这是公共常识的底线题。
![]()
我最在意的,是那个3岁的孩子。大人嘴里一句“小偷”,在他心里可能就是一座山。教育的起点是“让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位妈妈原本要教孩子“诚信”,结果被门店“上了一课”。这课,教会了我们证据的分量,也戳破了一些人的“道德优越感”。
事情还没尘埃落定。我会继续跟进。也欢迎“好想来”把调查进展说细点,别只甩一句“高度重视”。
你怎么看?如果你在现场,会怎么处理?如果你是店家,会怎么止损?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会不会继续追责?评论区聊聊。别怕观点不一样,就怕沉默把事儿糊过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