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喂?老板啊!我家门口都是红蟹啊!路完全堵了,今天上不了班了……”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很合理!我这儿也一样。准假了,你去帮红蟹忙吧!”——要说放在别的地方,谁听了不一头雾水。可把时钟拨到澳大利亚北边、离大陆1500公里的圣诞岛,这种对话,普通到可以当日常段子讲。
![]()
第一场雨一落下,山林像拉响了总动员。超过1亿只红蟹,从热带雨林一股脑冲向海岸,只为完成一年一度的繁殖大事。雨点打在树叶上更密了,红色“浪潮”在街区起伏,台阶、院子、马路,像铺了层带刺儿的地毯。车子想走?不少当地人干脆把车停家里,背起书包去上班。要真得开,车前装一块特制挡板,低速“推”着走,避开一条条小生命。
![]()
我跟着岛上居民的短视频看了一晚。有人拿耙子,把堆成小山的红蟹拨向路边;有人开着吹叶机,像在给蟹群“疏导交通”。岛上还有专给红蟹修的桥,一年就服务这一个月。别嫌麻烦,大家反而挺兴奋。今年红蟹数量明显抬头,从“千万级”一下跳到“过亿级”,不少居民是真心替它们高兴。
这份高兴,也跟生计挂钩。圣诞岛旅游协会主席大卫·沃奇霍恩的话我记了两遍——一年四季能见红蟹,可迁徙就这一次,“这是地球上最令人惊叹的野生动物体验之一”,很多旅行清单里都把它排得很靠前。游客来了,餐馆更忙,民宿更满,小店的明信片和蟹形冰箱贴又上新了。
![]()
这份热闹,多年没见过那么足。老居民提起从前,语气里有股阴影。90年代起,一种外来蚂蚁——细足捷蚁,被称作“黄疯蚁”,跟着船运混上了岛。这种蚂蚁攻击性极强,喷出的蚁酸朝红蟹的眼睛和关节招呼,蟹群几乎招架不住。那段时间,森林里“蟹路”断了不少。从2000年代初到2010年代中期,大约三分之二的红蟹不见了。你在路边看到的,是一只只翻在背上的甲壳,是空了的林下层。
转机来自一只更小的“外援”。2016年,科研团队把一种来自马来西亚的微型黄蜂(Tachardiaephagus somervillei)引入岛上。黄蜂不去追蚂蚁,它盯上的是一种给蚂蚁“供蜜”的紫胶蚧。蜜露没了,蚂蚁群落就“断粮”,进攻欲望直线下降。媒体和科研报道都在跟进这条路径,“黄疯蚁被压住了,红蟹开始回来了”。岛上巡护员说,林里的爬行声又密了起来。
![]()
10年里,红蟹数量被估算为翻了3倍。这季迁徙“上路”的超过1亿只,有科学家估算总量已达2亿。这里提一句,关于具体监测口径,不同报道写法有差别,精确总量以后续官方监测通报为准,我没看到统一的权威统计,相关信息暂缺。
不少担心也被摆上台面:会不会“泛滥”?当地科研和媒体提到,岛上和近海有不少红蟹的天敌,海鸟、鱼类、鲸鲨都会来“蹭饭”,生态位不单一,风险不高。人类也会食用红蟹,但规模化捕捞的管理细节我没查到,这部分暂无相关信息。
![]()
红蟹像内置了天然闹钟。雌蟹会卡在“下弦月”前,赶到海边,把卵甩进海里。雨季来得有点早,迁徙也跟着提前一点点。去年是11月初起势,今年差不多从10月22日那周拉开。研究人员提到一个背景:印度洋偶极子处在负位相,海水温度偏高,降雨触发更快。这些气候学名词挺拗口,可你站在雨里,看着蟹群从脚边涌过,就明白这是一台被天时“按下启动键”的大机器。
说到繁殖,还有不少谜团没解开。一只雌蟹能产7万枚卵,但大多在海里就“夭折”。卵什么时候孵、需要什么条件、幼蟹在海里经历什么,学界还在盯这个题。人类的望远镜、传感器一堆,红蟹却靠月亮和海潮来“掐表”。这件事,越想越浪漫。海面上,“自助餐”开席。鲸鲨来了,飞鱼和梭鱼来了,海鸟在上空盘旋。等到圣诞前夜,长到5毫米的“小红点”,顺着潮水上岸,回归丛林。
![]()
我更在意的,是岛民的态度。“路先让给红蟹,班可以请,桥给它们修。”这不是“作秀”,是多年科普的结果。老人站在台阶上指挥小孩,“踩慢点、别踩到”;学校会组织志愿队,分片疏导;商家门口摆着告示:迁徙期不外送,理解一下。生态和生活在一座岛上并排坐下,谁都不必挤谁的椅子。
这件事留给我们的,不止是“哇,好震撼”。一只蚂蚁,就能拖垮一座岛的物种结构;一只黄蜂,又让天平慢慢抬回。治理入侵物种,走一步看三步,风险评估、长期监测都得跟上。眼下看起来顺利,后面还得盯紧。微型黄蜂对本地其他昆虫有没有潜在影响?监测细节我没在公开报道里看到,这部分有待官方确认。
![]()
再说社会治理。把迁徙季当节日来过,市政要配合,媒体要讲清楚,游客要守规则。红蟹桥、挡板车、临时交通管制,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是一座岛的名片,是孩子们跟自然对话的第一课,也是“人要学会让路”的公共共识。
写到这儿,脑子里还回响着那段电话录音一样的对话,忍不住笑出声。笑完还是那句话:红蟹是圣诞岛的DNA,守住它,守住的就是这座岛的根。
你身边有类似的“人让自然一步”的故事吗?如果这场红色迁徙发生在你的小城,你愿意为一群小生命改改出行路线吗?评论区聊聊。有关红蟹数量监测、微型黄蜂后续评估,如果有新消息,我再来更新。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喂?老板啊!我家门口都是红蟹啊!路完全堵了,今天上不了班了……”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很合理!我这儿也一样。准假了,你去帮红蟹忙吧!”——要说放在别的地方,谁听了不一头雾水。可把时钟拨到澳大利亚北边、离大陆1500公里的圣诞岛,这种对话,普通到可以当日常段子讲。
![]()
第一场雨一落下,山林像拉响了总动员。超过1亿只红蟹,从热带雨林一股脑冲向海岸,只为完成一年一度的繁殖大事。雨点打在树叶上更密了,红色“浪潮”在街区起伏,台阶、院子、马路,像铺了层带刺儿的地毯。车子想走?不少当地人干脆把车停家里,背起书包去上班。要真得开,车前装一块特制挡板,低速“推”着走,避开一条条小生命。
![]()
我跟着岛上居民的短视频看了一晚。有人拿耙子,把堆成小山的红蟹拨向路边;有人开着吹叶机,像在给蟹群“疏导交通”。岛上还有专给红蟹修的桥,一年就服务这一个月。别嫌麻烦,大家反而挺兴奋。今年红蟹数量明显抬头,从“千万级”一下跳到“过亿级”,不少居民是真心替它们高兴。
这份高兴,也跟生计挂钩。圣诞岛旅游协会主席大卫·沃奇霍恩的话我记了两遍——一年四季能见红蟹,可迁徙就这一次,“这是地球上最令人惊叹的野生动物体验之一”,很多旅行清单里都把它排得很靠前。游客来了,餐馆更忙,民宿更满,小店的明信片和蟹形冰箱贴又上新了。
![]()
这份热闹,多年没见过那么足。老居民提起从前,语气里有股阴影。90年代起,一种外来蚂蚁——细足捷蚁,被称作“黄疯蚁”,跟着船运混上了岛。这种蚂蚁攻击性极强,喷出的蚁酸朝红蟹的眼睛和关节招呼,蟹群几乎招架不住。那段时间,森林里“蟹路”断了不少。从2000年代初到2010年代中期,大约三分之二的红蟹不见了。你在路边看到的,是一只只翻在背上的甲壳,是空了的林下层。
转机来自一只更小的“外援”。2016年,科研团队把一种来自马来西亚的微型黄蜂(Tachardiaephagus somervillei)引入岛上。黄蜂不去追蚂蚁,它盯上的是一种给蚂蚁“供蜜”的紫胶蚧。蜜露没了,蚂蚁群落就“断粮”,进攻欲望直线下降。媒体和科研报道都在跟进这条路径,“黄疯蚁被压住了,红蟹开始回来了”。岛上巡护员说,林里的爬行声又密了起来。
![]()
10年里,红蟹数量被估算为翻了3倍。这季迁徙“上路”的超过1亿只,有科学家估算总量已达2亿。这里提一句,关于具体监测口径,不同报道写法有差别,精确总量以后续官方监测通报为准,我没看到统一的权威统计,相关信息暂缺。
不少担心也被摆上台面:会不会“泛滥”?当地科研和媒体提到,岛上和近海有不少红蟹的天敌,海鸟、鱼类、鲸鲨都会来“蹭饭”,生态位不单一,风险不高。人类也会食用红蟹,但规模化捕捞的管理细节我没查到,这部分暂无相关信息。
![]()
红蟹像内置了天然闹钟。雌蟹会卡在“下弦月”前,赶到海边,把卵甩进海里。雨季来得有点早,迁徙也跟着提前一点点。去年是11月初起势,今年差不多从10月22日那周拉开。研究人员提到一个背景:印度洋偶极子处在负位相,海水温度偏高,降雨触发更快。这些气候学名词挺拗口,可你站在雨里,看着蟹群从脚边涌过,就明白这是一台被天时“按下启动键”的大机器。
说到繁殖,还有不少谜团没解开。一只雌蟹能产7万枚卵,但大多在海里就“夭折”。卵什么时候孵、需要什么条件、幼蟹在海里经历什么,学界还在盯这个题。人类的望远镜、传感器一堆,红蟹却靠月亮和海潮来“掐表”。这件事,越想越浪漫。海面上,“自助餐”开席。鲸鲨来了,飞鱼和梭鱼来了,海鸟在上空盘旋。等到圣诞前夜,长到5毫米的“小红点”,顺着潮水上岸,回归丛林。
![]()
我更在意的,是岛民的态度。“路先让给红蟹,班可以请,桥给它们修。”这不是“作秀”,是多年科普的结果。老人站在台阶上指挥小孩,“踩慢点、别踩到”;学校会组织志愿队,分片疏导;商家门口摆着告示:迁徙期不外送,理解一下。生态和生活在一座岛上并排坐下,谁都不必挤谁的椅子。
这件事留给我们的,不止是“哇,好震撼”。一只蚂蚁,就能拖垮一座岛的物种结构;一只黄蜂,又让天平慢慢抬回。治理入侵物种,走一步看三步,风险评估、长期监测都得跟上。眼下看起来顺利,后面还得盯紧。微型黄蜂对本地其他昆虫有没有潜在影响?监测细节我没在公开报道里看到,这部分有待官方确认。
![]()
再说社会治理。把迁徙季当节日来过,市政要配合,媒体要讲清楚,游客要守规则。红蟹桥、挡板车、临时交通管制,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是一座岛的名片,是孩子们跟自然对话的第一课,也是“人要学会让路”的公共共识。
写到这儿,脑子里还回响着那段电话录音一样的对话,忍不住笑出声。笑完还是那句话:红蟹是圣诞岛的DNA,守住它,守住的就是这座岛的根。
你身边有类似的“人让自然一步”的故事吗?如果这场红色迁徙发生在你的小城,你愿意为一群小生命改改出行路线吗?评论区聊聊。有关红蟹数量监测、微型黄蜂后续评估,如果有新消息,我再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