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一部名为《梦远》的宣传微电影悄然上线,起初大家以为这只是常规的庆祝片,没想到里面藏着一枚重磅炸弹,直接触动了全球军事观察家们的敏感神经。
影片里短短几个镜头,却石破天惊地首次官方公开了一款飞翼式无人机的正式代号——“玄龙”。
![]()
更震撼的是,它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与我们熟悉的“威龙”歼-20战机进行了协同作战演练,这不是PPT,也不是概念动画,而是实打实的画面。
更让一些国际军事分析人士坐不住的细节,是其中一架“玄龙”机身上清晰可见的“08”编号。
![]()
这个数字强烈暗示,这款早在2019年国庆阅兵上就亮过相的攻击-11无人机,早已不是什么验证机,而是已经实现了批量列装,并且规模至少达到了8架。
这个消息的意义非同小可,这意味着美军率先提出的“忠诚僚机”作战概念,在中国已经结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果实。
![]()
当美国的同类项目XQ-58A还在测试跑道上打转时,中国的这套体系,似乎已经具备了初始战斗力。
而这场未来空战大戏的核心指挥官,正是我们熟知的“威龙”,歼-20战斗机,但又不是普通的歼-20,影片中,飞行员自称“威龙1号”,他驾驶的正是在全球范围内都独一无二的双座版第五代隐身战机歼-20S。
![]()
为什么非要多一个座位?
这并不是为了带个菜鸟上天那么简单,歼-20S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前沿的“无人机指挥官”席位,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战斗机的角色定位。
在双座的驾驶舱里,分工明确,前座飞行员还是老本行,专心致志地负责驾驶飞机、进行空战格斗,而后座那位,摇身一变成了武器系统官,他的任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交互界面,指挥一群像“玄龙”这样的无人机执行任务。
![]()
这么一来,歼-20S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作战节点,而是进化成了整个隐形作战体系的“大脑”。
一架歼-20S可以轻松编组和指挥两到三架“玄龙”无人机,组成一个高效且致命的“猎杀单元”,它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力倍增器”。
![]()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核心资产的生存率。指挥中枢也就是歼-20S本身,可以待在相对安全的空域外进行全局感知和决策,把“踹门”、渗透、侦察这些高风险的脏活累活,统统交给冲在最前面的无人机去干。
当然,被指挥的“玄龙”,也不是等闲之辈,这款攻击-11无人机,它的设计哲学就是为了成为一柄能够在高对抗环境下撕开敌人防线的“智能尖刀”。
![]()
它的外形极具科幻感,采用了和B-2隐身轰炸机类似的无尾飞翼布局,整个机身异常平滑,取消了所有传统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这种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把雷达反射面积降到最低。
不仅如此,“玄龙”身上还整合了一系列顶级的隐身技术,从特殊配方的吸波涂料,到避免雷达波反射的内置弹舱设计,再到对进气道和发动机喷口进行的复杂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在为隐身服务。
![]()
有评估认为,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可能比歼-20还要小,隐身能力更胜一筹,这使它成为了执行“踹门”任务的理想选择,就像一把能够悄无声息抵近敌人要害的匕首。
要知道,“玄龙”可不光是能打仗的攻击机,它装的飞控和航电系统都特别先进,自己就能稳稳当当飞行,自主能力超强。
在指挥员的指令下,它可以扮演多重角色,既可以作为侦察平台,前出探测敌方的防空系统部署,也可以充当诱饵,主动暴露自己,吸引并消耗敌方宝贵的防空火力。
![]()
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最核心的角色,还是作为“杀手”,在接到指令后,它能从机腹的内置弹舱中,发射精确制导弹药,对高价值目标实施致命一击。
“玄龙”飞行速度能摸到0.9马赫,航程还超4000公里,凭着这俩硬指标,不管是远程奔袭突击,还是在战区长时间盘旋巡航,它都能稳稳扛住。
![]()
当“威龙”与“玄龙”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和带来的战略意义就远远超出了战术层面,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足以颠覆传统空战规则的分布式作战模式已经成型。
这种由有人机在后方指挥,无人机群在前沿渗透的作战模式,会让任何传统的、一体化的防空系统陷入两难。
防御方将难以判断,到底谁才是主要攻击目标?是远在天边遥控指挥的歼-20S,还是已经悄悄摸到头顶上的“玄龙”无人机群?
![]()
这种“目标识别”和“火力分配”的困境,足以对西太平洋地区现有的防御体系构成严峻挑战,同时一个“渗透侦察-目标指示-火力打击-效果评估”的全链条隐身作战闭环,就这样悄然构建起来。
更深远的布局,在于这种能力已经开始跨越军种,从空军延伸到了海军,据信,在攻击-11的基础上,已经衍生出了一款名为“攻击-21”的舰载版本。
为了适应航母的严苛操作环境,“攻击-21”采用了机翼折叠设计,并对机体进行了海洋环境的适应性强化。
![]()
这款舰载隐身无人机的作战半径预计能接近2000公里,一旦上舰,将极大地拓展航母战斗群的感知范围和防御纵深。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它将部署在即将海试的076型两栖攻击舰这类配备了电磁弹射器的新一代大型平台上,这甚至可能催生出全球第一支以隐身无人攻击机为核心打击力量的航母编队。
![]()
到那时,整个体系的作战半径,不仅能够轻松覆盖台海和南海等关键区域,更具备了将有效威慑范围延伸至第二岛链,直指关岛等远海关键节点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威龙”与“玄龙”的公开协同,绝不仅仅是中国在尖端装备领域的又一次肌肉展示,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领先于技术的作战思想革命。
在全世界都还在探讨“忠诚僚机”概念的时候,中国不仅快速将其工程化、产品化,更关键的是,已经开始探索并实践与之配套的作战理论和战术战法。
![]()
这种从概念到实战部署的高效转化能力,标志着在无人作战这个未来战争的核心领域,中国正从一个追随者,悄然转变为新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