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一直以来都在民众中存在很大讨论,主要原因就是存在差距的问题。
11月8号,在第六届全国养老金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就深刻的说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养老金不是为高收入者“锦上添花”,而应该是为低收入者“雪中送炭”。
![]()
郑功成教授研究社会保障制度三十多年,见证了中国从“单位养老”到“社会养老”的变迁,他这次提出“对低收入者雪中送碳”的呼吁,绝不是一时兴起的道德呼吁,而是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异化现象的深刻警醒。
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本来应该追求社会公平的公共品有在失去均衡的时候,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做出深化改革。
中国社科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到5870元,而农村居民养老金仅为204元,这个相差28.7倍的悬殊还是比较大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
我们以一线城市为例,一名月薪3万元的企业高管,退休后月领养老金达到1.3万元,而月收入仅仅3000元的保洁阿姨退休后却只能领2000元。
从这可以看出拿高养老金的人群实际上就是收入比较高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富者俞富”的马太效应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保障再分配的本质。
而且还有一种情况也应加以重视,就是养老金替代率,按国际惯例,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以均衡社会收入差距,高收入的替代率应低于低收入者,但在中国却出现相反的现象。
同时,在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当中,他们已经不需要养老金就可以很好的实现养老,而一些收入低的人需要养老金却又无力购买,这种失衡就造成高收入者高养老金,低收入低养老金,还有可能没有养老金。
郑功成教授的“雪中送碳”论,绝不是简单的道德呼吁,而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深刻洞察。
在他看来,养老金制度不能成为增富的金融工具,必须回归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也就是通过社会调节分配来化解个体风险。
郑功成的建议就相当好,他认为将现行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二元结构,改造成为“全民基础养老金+缴费关联养老金”的双层架构。
同时创新“累进式”的待遇计算机制,借鉴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设计,对低收入人群可以给予更高补贴权重。
就比如月收入5000以下群体,每人缴费一元就可以计入1.5元养老金权益,而收入2万元以上的就计入0.8元权益,这样实际上就是一种财富再分配机制,避免了国家财政补贴流入到高收入人群口袋,有利于均衡养老金差距。
郑功成教授反复强调,养老金不是投资回报,而是社会契约。是一种公民社会权的实现。就比如当我们高收入地区的养老金和偏远农村农民的养老金实现基础养老金相同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养老保险制度。
不管怎么说郑功成教授的“雪中送炭”言论,无疑为我们养老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体现一个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让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