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会商室的电子屏上,雷达回波正实时滚动;威海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梅婵娟紧盯屏幕,指尖在键盘上翻飞,这是她工作15年来重复过无数次的场景。
梅婵娟,1983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现任威海市气象台台长、首席预报员。她是同事们口中“行走的天气档案馆”,她的气象笔记已成为年轻预报员的“活教材”。
梅婵娟
威海市气象台台长、首席预报员
2023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8年,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一名;
2019年,全国技术能手;
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2年,全国优秀预报员;
2022年,全省防汛抗洪表现突出个人;
2021年,山东省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
2021、2023、2024全省竞赛团体第一。
![]()
气象服务:与台风“梅花”的62小时赛跑
2022年9月,台风“梅花”裹挟着历史罕见的风雨逼近威海。作为首席预报员,梅婵娟带领团队连续120小时坚守岗位,在模式预报的分歧中,果断预判台风路径将东调北上。
梅婵娟:当时主流模式预报台风会深入内陆,但我们发现西北太平洋有新生台风在输送暖湿水汽,加上威海沿岸地形抬升,降水可能超常。提前两天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时,有人质疑“是不是太紧张了”,但我们坚持每3小时滚动更新预报,最终实现零伤亡。
这场被评为全国优秀服务案例的预报,只是她无数次“精准出击”的缩影。2021年文登龙卷预警提前2小时发布,2022年“迪尚杯”时装赛精准锁定降水间隙,她主持的灾害性大风预报连续4年全省第一,用专业守护着万家灯火。
科研攻坚:给强对流天气“画像”
山东半岛强对流天气夜发性强、预警难度大,曾是困扰预报员的“老大难”。梅婵娟主动扛起技术攻关大旗,带领团队分析300多个强对流案例,首创“渤海海峡冷水区”概念,构建的预报模型使短临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
梅婵娟:海洋牧场是威海的“蓝色粮仓”,但海雾和大风常让养殖户损失惨重。我们团队搭建了直通式服务平台,2022年荣成一家牧场靠我们的预警避免损失超200万元。现在渔民看到我们的“风险预警一张图”,就像吃了定心丸。
从《山东半岛强对流演变特征》到《海洋牧场气象风险预警标准》,她主持17项课题研究,发表9篇核心论文,用科研成果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传承薪火:让预报技术“活”起来
作为“全省优秀教练”,梅婵娟创造“领学、教学、陪学”培训模式,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她亲手整理的400多个历史个例分析,成为团队的“制胜法宝”。
梅婵娟:看到年轻人在竞赛领奖台上举起奖杯,比我自己获奖还激动。现在我有多个徒弟在预报服务、科研论文以及教育培训中均能独当一面,那种传承的力量,让我想起刚工作时老预报员带着我分析天气图的夜晚。
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全国气象部门,有的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这份“传帮带”的坚守,让气象事业的火种在齐鲁大地生生不息。
从渤海之滨到黄海之畔,从手动记录到智能平台,梅婵娟用青春诠释着气象人的使命。当被问及最珍贵的荣誉,她总是指向窗外的观测场:“预报员的勋章,永远刻在守护过的每片晴空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