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庭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场围绕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合法性的审理正在进行,案件的核心争议直指总统行政权力的边界 —— 在没有国会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特朗普是否有权以 “国家紧急状态” 为由,单方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加征高额关税。
这场审判的结果不仅将决定特朗普核心经济政策的成败,更可能让美国政府面临高达 2 万亿美元的赔偿。面对司法天平的倾斜,曾将关税视为 “经济武器” 的特朗普,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与被动。
![]()
最高法院开审
当地时间 11 月 5 日,美国最高法院就特朗普大规模关税政策的合法性展开公开辩论,这场庭审被舆论视为对总统行政权限的重要考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应特朗普要求罕见出席听证会,足见政府对该案的重视程度。代表政府出庭辩护的是最高法院首席律师、总检察长 D・约翰・绍尔,他反复强调,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征收关税,是应对 “国际贸易失衡带来的国家安全威胁” 的必要举措。
但法庭上的氛围并未如政府预期般有利。在口头辩论环节,多数大法官对政策合法性提出明确质疑,即便几名向来倾向保守派的大法官,也未对政府立场给予明确支持。法官们的追问集中在两个关键点:一是国会是否已将关税征收权独家授予自身,二是 “国家紧急状态” 的援引是否存在滥用。有法官直言,若认可总统的这种权力扩张,“将彻底模糊宪法划定的立法与行政边界”。
![]()
最高法院的审慎态度,让特朗普的焦虑情绪溢于言表。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连续发文,警告若判决不力,美国政府将面临 “灾难性后果”,其中 “2 万亿美元赔偿” 的说法被反复提及。据其表述,这笔巨额数字不仅包括需退还的已征关税,还涵盖了美国企业声称的 “投资损失” 以及贸易伙伴可能追索的经济损害赔偿。
特朗普试图通过这种极具冲击力的言论向最高法院施压,甚至将案件定性为 “激进左翼试图摧毁美国经济的阴谋”,但这种说辞并未获得司法界的认同。
![]()
关税战起点
时间回溯到 2018 年,特朗普政府正式启动被其称为 “关税革命” 的贸易政策,首批针对中国价值 340 亿美元的商品加征 25% 关税,随后逐步扩大范围,最终覆盖了超过 3000 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特朗普当时多次公开表示,这一政策将 “扭转美国贸易逆差”“让制造业回流本土”,将关税描绘成振兴美国经济的核心武器。
政策实施初期,特朗普对成果充满信心,宣称中国将很快在贸易谈判中妥协。但现实很快显露复杂性,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等加征对等关税,直接冲击了美国农业大州的利益。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8 至 2020 年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从 3285 万吨骤降至 1073 万吨,降幅超过 67%,政府不得不动用超过 280 亿美元资金补贴受损农户。
![]()
更深远的影响逐渐在全美经济中蔓延。关税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了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19 至 2022 年间,受关税直接影响的制造业产品价格平均上涨 4.2%,其中家具、电子设备等行业涨幅超过 6%。
成本压力最终传导至消费者端,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关税相关商品” 贡献了约 0.3 个百分点的涨幅,普通家庭每年为此多支出约 831 美元。曾经被寄予厚望的 “经济武器”,逐渐演变成拖累美国经济的负担。
![]()
司法与国际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自推出起,就同时面临国内司法挑战与国际社会反击的双重压力。2019 年,12 家美国进口商与贸易公司联合提起诉讼,直指该政策违宪。原告方律师团队在法庭上明确指出,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明确规定 “国会有权制定并征收关税”,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绕过国会的做法,本质上是行政权力对立法权的僭越。
这场诉讼开启了漫长的司法进程。2021 年,设在纽约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 3 人合议庭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违法,理由是 “总统以贸易失衡为由启动紧急状态,超出了法律授权范围”。
![]()
特朗普政府随即上诉,案件于 2023 年进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最终,上诉法院以 7 比 4 的投票结果维持原判,但给予政府缓冲期,允许其向最高法院继续上诉,裁决直至 2024 年 10 月 14 日才正式生效。
司法挑战之外,国际社会的反击同样猛烈。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美国传统盟友率先响应,对美国钢铁、铝制品等加征报复性关税,其中欧盟针对价值 280 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实施制裁。
![]()
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多次裁定美国关税措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支持中国等受害方采取反制行动。截至 2024 年底,美国因关税战导致的出口损失累计超过 1100 亿美元,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更让美国企业失去了多个长期合作的海外市场。
国内企业的反弹情绪也在持续升温。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 2024 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8% 的受访制造企业认为关税 “损害了竞争力”,37% 的企业被迫推迟或取消投资计划。俄亥俄州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负责人公开表示,关税导致进口钢材成本上涨 22%,企业不得不裁员 15% 以维持运营。这种 “自我伤害” 的局面,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失去了最初的支持者。
![]()
最后一搏
2025 年 11 月的最高法院审理,成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 “生死战”。为争取有利判决,特朗普政府动用了多重资源:财政部长亲自出庭旁听,司法部组建了由 5 名资深律师组成的辩护团队,甚至发动盟友在媒体上造势,强调 “判决失利将引发经济灾难”。
特朗普团队的辩护策略围绕两点展开:一是强调总统在 “国家安全” 领域的固有权力,声称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对美国产业构成 “紧急威胁”;二是列举关税政策带来的 “潜在收益”,包括促使部分企业回迁美国、减少对华贸易逆差等。
![]()
但大法官们更关注法律条文本身,多次打断律师的陈述,要求其明确 “紧急状态” 的界定标准,以及总统权力的具体边界。
与此同时,国会的态度也为案件增加了变数。2025 年 10 月 30 日,美国参议院以 51 票赞同、47 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决议,要求取消特朗普政府援引的 “国家紧急状态”。
![]()
这一决议虽不具备直接法律效力,却向最高法院传递了国会对行政权力扩张的警惕。有宪法学者分析,最高法院很可能会参考国会的立场,对总统权力作出限制性解释。
特朗普本人显然也意识到了风险,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频率显著增加,除了重复 “2 万亿美元赔偿” 的警告,还试图将案件政治化,指责大法官们 “受到左翼势力影响”。但这种施压并未起到预期效果,最高法院发言人明确表示,判决将 “严格依据宪法与法律条文”,不受外界舆论干扰。
![]()
目前,最高法院尚未公布判决时间,但司法界普遍预测,判决结果可能倾向于限制总统权力。若最终裁定关税政策违法,美国政府不仅需要退还自 2018 年以来征收的约 800 亿美元关税,还可能面临国内外企业和政府的集体诉讼,特朗普口中的 “2 万亿美元赔偿” 虽存在估算成分,但巨额支出无疑将加剧美国本已严峻的财政赤字。
这场围绕关税的博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政策之争,演变成美国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分支的一次深度较量。
![]()
无论判决结果如何,它都将深刻影响美国未来的贸易政策走向,以及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而对于特朗普而言,这场他曾寄予厚望的 “关税革命”,如今已然走到了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