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了喘息之机!中美协议终于落地,中方关键领域有重大调整
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中美贸易的把最新进展!根据媒体最新报道,中美目前的状态可以理解为美方退一步,中国放一马。
美国按照吉隆坡会晤的方案先做出改变,中国针对美国行动进行策略调整,同时中国在稀土方面也有了更加人性化的调整,除去美军方企业外,其他企业都可以加快审批流程,尽快得到中国稀土。
中美贸易摩擦中频繁出现的“关税豁免”“领域性协商”,是短期休战的信号,还是全面竞争下的必然妥协?
这一问题的答案,藏在双方近年的博弈轨迹与核心利益诉求中。从2018年贸易摩擦升级至今,中美已多次通过阶段性协商调整关税政策。
![]()
仅2024年就有两批共352项中国输美商品获得关税豁免延期,这种“斗而不破”的节奏,正是当前双边贸易关系的真实写照。
这类阶段性调整并非临时决策,而是多轮磋商后的结果。以2024年为例,3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
首次宣布将部分机械零部件、电子元件等商品的关税豁免期延长90天至6月,到期后又针对新能源汽车配件、医疗设备等128项商品再次延期90天至9月。
同期中国也对自美进口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实施阶段性关税减免,双方通过“小范围豁免、针对性让利”的方式,为关键产业释放缓冲空间。
稀土领域的博弈最具代表性,作为新能源电池、芯片制造的核心原材料,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0%以上,而美国稀土进口量中60%来自中国,这种供需格局让稀土成为双方协商的重要筹码。
2023年以来,中国通过规范稀土出口管制、提升环保准入标准等方式强化产业链话语权,美国则同步推进“稀土供应链本土化”计划。
双方在该领域形成“管制与反制”的动态平衡,偶有阶段性放宽出口限制的协商,实则是为产业调整争取时间。
![]()
农产品贸易始终是中美贸易协商的“压舱石”,大豆贸易的波动尤为典型。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自美进口大豆2835万吨,占全年大豆进口总量的52%;
美农业部同期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占其出口总量的58%。这种高度互补的格局,使得双方在贸易摩擦中常以大豆为“协商抓手”。
2024年中国对美大豆实施3%的阶段性关税减免后,单月进口量环比最高提升40%,直接缓解了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库存压力。这类阶段性调整首先标志着中美贸易的“有限休战”,本质是双方对核心利益的精准把握。
与早期“大范围加税”不同,近年协商更聚焦“细分领域豁免”,避免对民生及产业链关键环节造成过度冲击。例如2024年豁免的中国输美商品中,70%以上是美国本土产业链依赖度高、替代成本超过30%的产品;
![]()
中国对美减免关税的商品,也多是国内需求缺口大、进口依存度超80%的农产品及资源品,这种“靶向性妥协”既兼顾利益又保留谈判筹码。
其次这种平衡策略对全球经济意义重大。WTO2024年报告显示,中美双方每取消1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可带动全球相关产业链贸易增长12亿美元。
以大豆贸易为例,中国对美大豆关税减免后,全球大豆贸易流通效率提升8%,巴西、阿根廷等第三方出口国也因价格联动获得额外市场空间。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若中美能将当前关税水平降至2018年前的50%,未来三年可拉动全球GDP增长0.12%至0.25%,对贸易依赖度高的东亚、东南亚经济体提振更明显。
对中国经济而言,这种阶段性协商是“稳外贸”的重要支撑。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其中获得关税豁免的商品出口同比增长12.5%,有效对冲了整体外贸下行压力。
从产业层面看,长三角电子制造业、珠三角家电行业等出口导向型产业,因关键零部件关税豁免,产能利用率较2023年提升6至8个百分点,为产业链升级争取了时间窗口。但阶段性妥协无法掩盖长期竞争的核心矛盾,稀土与高科技领域的“脱钩风险”仍在加剧。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报告,美国已通过投资澳大利亚帕拉布杜稀土矿、加拿大托尔湖稀土项目,将本土外可控稀土产能提升至全球15%,目标是2030年前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从60%降至20%以下。
![]()
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还联合日本、欧盟推出“稀土供应链联盟”,以高于市场价15%的长期协议锁定产能,这一过程中已与欧盟在配额分配上产生分歧,但并未动摇其战略决心。
美国的“去依赖”动作,倒逼中国加速高科技自主创新。据中国科技部2024年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4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达3.3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6.91%,芯片、高端装备制造等“卡脖子”领域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8.2%。
![]()
这种“双向去依赖”形成独特博弈格局:双方在传统贸易领域维持妥协,在高端产业链则加速“分道扬镳”,构成中美关系的核心张力。
必须清醒认识到,中美在高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产业链布局看,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对华芯片出口。
中国则通过“强基计划”强化本土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双方在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EDA设计软件等核心环节已形成“零和博弈”态势。
这种技术层面的“硬脱钩”风险,正逐步向材料、设备等上下游延伸,提前构建自主产业链成为必然选择。
![]()
回顾美国历任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交易型谈判思维始终存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执政期间,曾以“大规模加税”为筹码迫使中方谈判。
其“在商言商”的风格使谈判更聚焦关税、贸易逆差等具体议题,期间达成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虽未完全落地,但开创了“领域性清单谈判”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以短期利益交换换长期谈判空间,仍影响着当前美国的对华贸易策略。不必对阶段性妥协过度乐观,也无需对长期竞争过度恐慌。
中美贸易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互补”与“战略竞争”的双重叠加:传统农产品、能源、中低端制造领域的互补性,决定了“完全脱钩”不现实;
高科技、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竞争,又使得“全面回暖”不可能。未来的关键,在于把握“妥协的边界”与“竞争的底线”。
![]()
在可互补领域扩大合作,在竞争领域守住核心利益,这正是读懂中美贸易博弈的关键逻辑,也是实现“斗而不破”的核心密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