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刘玉婧
据央视新闻报道,11月3日,律师周筱赟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因私事前往中国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取4万元现金,竟被反复盘问资金用途并查询过往流水,甚至要启动报警系统。这番需要“自证清白”的操作,让周先生气愤又不解。本应是简单的取款流程,却变成了一场冗长的“审讯”。
新闻报道发出后,评论区网友留言取款用途是“把钱取出来,存对面银行”的调侃,看似是对银行留客手段的吐槽,实则是对金融机构风控手段不当的不满。银行确有控制资金存量的考量,但核心动因是反诈追责的层层加码。
“你们银行不是公安局”的质问,道出了普通储户的无奈,也揭露出反诈工作中责任转嫁的深层问题。银行在反诈工作中虽要承担尽职调查、账户监控、交易预警、配合执法等义务,可一旦取款行为涉及诈骗,公安会来问责银行“为什么放这笔钱”,本应是监管、银行、警方的协同任务,银行却被推上账户安全管理的“主战场”,责任最终几乎全压在经手的基层柜员肩上。部分银行将涉诈案件与柜员绩效、晋升直接挂钩,甚至提出“零发案”目标,倒逼柜员为“自保”而过度核查。因此,哪怕是4万元这样未达央行规定大额标准的取款,也成了重点盯防对象。
这种“全民过关”式的风控方式,本质是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替代精准防控,以致出现“防民未防恶”的管控失衡局面。如今多数银行虽已部署智能风控系统,却仍停留在“怀疑优先”的阶段。现实生活中不免出现,留学生因限额无法缴学费,消费者抢到国补券却付不了款,普通储户不得不“编故事”证明资金用途等情况。反观真正的金融犯罪,却常因银行将精力耗在小额核查上而被忽视,形成“抓小放大”的荒诞现实。
银行风控不能以牺牲民众合法权益为代价,盲目追求反诈工作的“数据好看”。当“用钱难”成为普遍困扰,不仅会寒了储户的心,更会让社会资金陷入“不敢用、用不了”的僵局,拖累经济循环。银行与其靠盘问“封锁”储户资金,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智能风控上,用大数据精准区分“真实需求”与“可疑交易”。当务之急,金融机构需要的是系统性技术升级和清晰的责任界定标准。
反诈工作是场需要精准施策的持久战,既要有雷霆手段,更要有温度有边界。银行和储户不该是相互为难的对立面,更应成为携手对抗诈骗的队友。未来,希望民众能在金融交易中感受到更多的智慧、安全和便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