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则红头文件在医疗圈刷屏。
![]()
![]()
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鼓励退休医生、护士“再上岗”,加入“银发医养行动”,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医养结合难题。北京、江苏、山东等十个省份率先试点。
政策初衷美好,但翻看评论区,却充满了年轻同行的自嘲与无奈:
“年轻医生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老专家退休了还得回来发光发热,也是没谁了。”
这巨大的反差,像一根针,扎进了我们这些还在为下个月房租、下一个夜班苦苦挣扎的年轻医生的心里。
有些话,不吐不快。
一、 政策的“阳谋”:我们看到了“开源”,却没看到“节流”
文件写得清楚,要发挥退休医务人员的“银发力量”。我们举双手赞成!老专家经验丰富,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在适宜的岗位上进行指导、教学、质控,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但请仔细看《通知》中的“服务内容”:执业、提供服务、健康管理、教学科研、甚至志愿服务。这几乎涵盖了一个在职医务人员的所有工作范畴。
这不叫“发挥余热”,这叫“重返一线”。
当有限的医养结合岗位、甚至部分医院岗位,被经验更丰富、人脉更深厚、且可能无需承担同等社保压力的退休专家占据时,我们年轻医生的出路在哪里?
政策在努力“开源”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但似乎忘了为年轻医生“节流”,留下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这难道不是一种人力资源的错配?
二、 年轻医生的现实:我们不是不愿奉献,而是快要“奉献”不动了
领导们设想的是“银发力量”壮大队伍,而我们看到的是:
“规培”变“廉价”:我们正经历着长达数年的规范化培训,拿着与付出极不匹配的津贴,美其名曰“学习”,实则承担了医院最繁重的基础临床工作。
“编制”成“画饼”:三甲医院编制一位难求,基层医院岗位吸引力有限。我们寒窗苦读十余年,闯过高考、考研、考博、规培的独木桥,却发现终点可能是一个“同工不同酬”的合同工岗位。
“压力”如山倒:高强度的工作、紧张的医患关系、不断攀升的考核指标,早已让许多同行身心俱疲。那位喊着“支持退休的回来值夜班”的“呼吸科小小白”,说的分明是反话,是底层医护最无力的呐喊!
我们渴望奉献,但我们首先得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
当“年轻人失业,老年人再就业”成为医疗圈的写照,这背后的结构性矛盾,难道不该被正视吗?
三、 这到底是“破解难题”,还是“转移矛盾”?
政策说,这是为了“破解医养结合专业人员短缺难题”。
但请恕我直言,这更像是将“人才短缺”的系统性矛盾,转移成了“代际就业”的内部矛盾。
真正的问题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在于基层吸引力不足、在于医务人员的价值未能得到合理回报。
不去从根本上改善年轻医生的执业环境和职业前景,反而将希望寄托于已经辛苦了一辈子的退休前辈“二次上岗”,这无异于扬汤止沸。
正如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领导在给自己着想,怎么安度晚年,年轻人的问题,他们才不管。”这话虽刺耳,却道出了许多人担忧的核心:政策是否真正着眼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给“银发行动”的一点“青色”建议
我们绝非反对老专家贡献力量,也深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但我们更希望,一项好政策,不应该制造新的“不公”。
在此,我们年轻医生也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1. 明确角色定位:“银发力量”应侧重于“传帮带”和“顾问咨询”,而非与年轻医生竞争一线临床岗位。要“指导”,不要“替代”。
2. 保障青年空间:在推行退休医生返岗的同时,必须出台配套政策,明确保障年轻医生的岗位数量、职业晋升通道和合理的薪酬待遇。
3. 解决根本问题:请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医疗体系的深水区改革中,提高医务人员整体待遇,优化执业环境,让医生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值得奋斗终身的职业。
否则,我们很可能看到这样的未来:年轻人对医学望而却步,老专家们退而不休。
最终,谁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
毕竟,“白天养老院上班,晚上养老院住。”这究竟是愿景,还是我们这代医者逃不开的宿命?
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