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的话】
曾以“知识仓储”为标识的高校图书馆,正迎来一场关乎价值重构的深刻转型。近期,本市多所高校的探索实践,为新时代如何办好大学图书馆写下了生动注脚。
“图书馆即文化栖息地”“图书馆是重要的学习引擎”“图书馆里有数不尽的隐形导师”……高校图书馆的“掌门人”手握着一根魔棒——把这校园“最安静的角落”变为孕育创新的“最活跃空间”。
本期话题主持: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张炯强 易蓉
在大学校园中,图书馆作为信息共享与文化交流的核心阵地,不仅是书籍的汇聚地,更是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的重要舞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迭代,大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已悄然改变。传统上以藏书和借阅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已难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信息爆炸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如何推动图书馆转型升级、构建让大学生喜欢的学习乐园,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课题。
首先,想要吸引大学生走进图书馆,首要条件是具有舒适多元的物理空间。当前,高校图书馆正逐步摒弃传统阅览室的刻板设计,转而采用大开间布局、充足采光及科学动线规划作为改造的亮点。宽敞明亮的环境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更愿意沉浸于学习中,自习仓、静音仓、研讨室等特色功能区备受欢迎。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徐汇校区打造的独立隔间单人自习区“致远空间”,一经开放便受到热烈欢迎,每天选座系统开放后即被迅速抢空;奉贤校区无手机干扰的“思驿空间”,提供了隔绝外界纷扰的学习环境,在复习考试期间成为学生争相预约的场所。随着VR/AR、AI等技术的涌现,未来学习空间应更注重科技感与实用性的结合,可以尝试建设数实共生空间,实现阅读、沉思、共享等功能的一体化,以满足大学生对沉浸式、智能化学习环境的期待。
其次,文献与电子资源的丰富储备是图书馆的基石。当代大学生既需要经典纸质书籍来夯实知识基础,也依赖海量电子资源来拓展学术视野。高校图书馆在持续优化馆藏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强电子资源建设,丰富期刊论文、电子图书、学术视频等数字资源,成为师生学术研究的坚实后盾。图书馆还需构建面向未来的AI+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将信息素养教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技能培训拓展为涵盖数据素养、AI素养和知识产权素养的多维度教育体系,开展项目式、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从“教会”到“会学”的转变。
再次,坚守文化育人初心、丰富阅读活动,是图书馆提升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集散地,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功能。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连续十八年举办的“读书月”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张名片,“情绪素养阅读宣传月”带领学生认识情绪、管理情绪、释放压力,“真人图书馆”邀请校内外各界精英“化身为书”与学生近距离交流,“阅”系列活动更是通过citywalk、剧本杀、手作体验、观影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将阅读与互动体验紧密结合。
构建一个让大学生喜欢的图书馆,既需打造优质的“硬设施”,也应提升卓越的“软服务”。未来,图书馆应从“书的仓库”和单一阅览自修区向综合型学习与服务中心转变,从单纯提供空间向提供学习支持的多模态服务转变。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智能化建设、丰富文献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多元文化活动等把图书馆打造成学习新高地。这样的图书馆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校园里最具吸引力的地标。
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与阅读推广部副主任余佳音,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常亚青
原标题:《不再只是“书的仓库”,图书馆应向综合型学习与服务中心转变》
栏目编辑:郜阳
文字编辑:张炯强
本文作者:余佳音 常亚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