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投用的垃圾房前,龙祥家园小区居民徐娴将分好类的垃圾投入对应桶内。她笑着说:“现在的垃圾房干净又方便。”这座白墙灰顶的垃圾房,正是新桥镇最新一批改造工程的缩影。历经六年持续推进,全镇垃圾房改造终于啃下“最后三块硬骨头”——伊莎士、云间水庄、龙祥家园三个老旧小区,以市级精品二类标准实现蜕变。
难题:先天不足的“卫生死角”
龙祥家园的垃圾房曾让物业经理张磊头疼不已:“下雨天垃圾房污水横流,居民都得踮着脚走。”更棘手的是,伊莎士和云间水庄两个别墅区在建设时未规划垃圾房,垃圾桶长期露天摆放,夏季异味弥漫,成为高档社区里格格不入的“卫生死角”。
“这三个小区是全镇改造名单里最后的难点。”新桥镇社会事业办主任蔡蕾坦言,“它们或建成于20年前,先天缺乏合规空间;或因居民对选址意见不一,改造阻力大。”但人大代表督办的民生实事项目机制,加上居民的强烈诉求,最终推动项目在2024年落地。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破局:高科技与人性化并重
改造并非简单翻新。施工单位明中置业总经理蒋政辉指着垃圾房顶部的太阳能板介绍:“我们增加了led照明、排风扇、除臭机和灭蚊灯,还加装了感应门防夹手装置。”更关键的是智能管理升级——摄像头可识别小包垃圾落地、满溢、火情等场景,自动生成工单派至物业,实现闭环处理。
“科技赋能不是花架子。”蔡蕾举例,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投放高峰时段,指导物业灵活调配人力;而“定时定点+误时投放”模式,则兼顾上班族需求,“现在提供了‘兜底’服务,居民也减少了抵触情绪。”
![]()
改造过程充满人性化。施工期间,物业在附近划出临时投放点;垃圾房布局充分吸纳居民建议:建筑垃圾区留足铲车转弯半径,可回收物存放点避开主干道。
新生:从“嫌脏乱”到“愿分类”
走进龙祥家园,墨绿色门楣的垃圾房与小区绿化融为一体。内部,绿化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物等区域清晰分隔,洗手池、除臭机等一应俱全。徐娴对比前后变化:“过去垃圾桶挤在路口,现在位置虽然往里挪了,我们得多走几步,但换来的是异味消失、环境规整,大家都很乐意。”张磊更直观感受到变化:“现在保洁员活儿也更轻松了,垃圾房功能分区明确,清洗、清运流程标准化,再不用天天‘救火’。”他还提到,新环境潜移默化推动着居民行为改变:“以前混扔的居民,现在看到标识清晰,也会多看一眼再投。”
![]()
蔡蕾用数据展示成效:自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新桥镇累计新改建56座垃圾房、105处投放点,“这一批改造后,全镇垃圾房全部达到标准,垃圾分类参与率提升约15%”。
“硬件改造只是第一步,长效管理才是核心。”蔡蕾强调,镇里已建立月度巡检、考核激励制度,避免“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未来还将探索智能系统与清运车队联动,实现“垃圾满溢即刻调度”,并将持续推进误时投放点优化,让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居民检验。
■记者 李谆谆 文摄
■文字编辑 沈莉娜
■栏目责编 周雨薇 ■栏目主编 叶伟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