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
“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
11月12日
我市召开第二场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辛集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主题为“科技引领 向‘新’而行”
![]()
发布会上
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
市科工局相关负责人
分别介绍了
我市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多元支撑平台搭建的创新举措与成效
以及科技投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
“三新”突破带来的发展新面貌
![]()
![]()
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恒波:
“十四五”期间,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战略优先位置,通过“顶层设计+一线攻坚”双轨发力,构建起“政策扶持—平台搭建—企业服务”的全链条推进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开发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作,通过政策宣传、集中培训、重点指导等措施,目前已形成梯度化创新企业集群。园区2760家企业中,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2家、专精特新企业7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另有省级单项冠军企业9家、“领跑者”企业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21家、省级研发平台4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2个,为科技创新提供企业与平台支撑。
二、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激活创新驱动引擎。开发区与26家科研机构、重点院校深入对接,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皮革加工、节能环保、氢能等领域开展合作:与河北省科学院合作引进的河北航膜年产500万平方米膜组件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作推进的飞天集团建设新材料创新中心项目正在施工中;2万吨/年润滑油新材料加氢项目正在跑办前期手续;铭万公司的超高纯纳米氧化铝项目已进入工业化试生产阶段。与天津大学共建工业母机与智造系统创新中心项目,已在中小企业产业园选址。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的秦泰热力公司蒸汽热力机项目,目前一期已投产,二、三期正在建设中。华北电力大学联合金士顿公司拟成立“河北省氢能核心部件与装备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正在商榷合作协议。
三、构建多元支撑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在科技服务平台方面,以开发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基础,紧密对接市科工局、市科协等机构,支持服务园区企业开展主体创建和科研创新;在标准化厂房平台方面,占地95亩的辛鹿孵化基地项目定位综合创新孵化,目前大部分主体建筑已施工,已入驻企业1家,现有4个项目达成意向;占地210亩的中小企业产业园一期项目,目前正在主体施工,已落地项目2个;在产业数智化运营平台方面,与北京中宏大数据公司合作打造“中宏全球时尚产业数智化运营平台”,聚焦AI赋能我市皮革服装产业,已签订合作协议并选址;在科技金融平台方面,设立、引进了氢能基金、科梵创业投资基金、石家庄都市圈协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支基金,面向园区科技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多渠道破解科技项目资金问题。
市科工局副局长朱记达:
“十四五”期间,辛集市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核心体现在三个“新”上:
一是科技投入迈上新台阶,创新根基持续夯实。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24年财政科技投入1.02亿元,同比增长57.76%;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7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B类跃升至A类,科技强市根基不断筑牢。
二是产业创新迸发新活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9.24%,较“十三五”末增长16.3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新增长引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3家;持续推动平台建设优化布局、提升能级、发挥作用,省级以上创新载体达到16个,较“十三五”末期增长60%,实现优势产业全覆盖。科普事业繁荣发展,培育5家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活动周等多项活动深入人心。
三是 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创新价值充分释放。 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冀转移转化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激发我市科技成 果转化打造更优的政策环境。高水平建设了辛集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培育省级技术转移机构 3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更是位居全省第一。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制定全国首部“无铬鞣”团体标准,并被列入国家团体标准应用示范;新品种“马兰一号”连续打破河北省小麦单产纪录,被列为主推品种。全市先后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7项,获奖等次和数量屡创新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锚定科技引领方向
笃定向“新”而行路径
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
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
市科工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回答
记者提问
问答
河北共产党员网记者提问: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辛集市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有哪些具体举措与成效?
![]()
![]()
市科工局副局长朱记达回答: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每年组织政策培训会3-4次,邀请省级专家为企业讲解研发费用归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后补助等政策。“十四五”期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由6.17亿元增长到了9.84亿元,2024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79%,位居全省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5个百分点。
二是构建梯次培育体系,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梯次培育框架分类指导、因企施策。“十四五”期间,各类企业数量均实现增长,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5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8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5家,增速分别为17%、49%、350%、67%。
三是落实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十四五”期间,帮助90家科技型企业争取省级研发费用后补助资金共计2643.82万元,增加了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下一步,科工局将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跟踪指导,推动研发投入工作更高水平的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问答
长城新媒体记者提问: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经济开发区在科技人才引育上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
![]()
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恒波回答:
在措施方面,一是积极落实《辛集市实施燕赵英才服务卡制度暂行办法》《辛集市“人才飞地”认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 各项支持政策,帮助企业、人才申报各类奖补支持。二是帮助企业招引各类人才,定期收集、集中发布企业招聘信息,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活动。三是根据企业科研需求,积极与科研院校对接,帮助对接高级研发人才与企业开展合作。
在成果方面,目前梅花、飞天等6家公司分别与石碧、李亚栋等多名国内知名教授开展柔性合作,拥有国家创业领军人才2人;组建金士顿、申科、金谷、雪龙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4家,柔性引进省内外高端人才15人。培养省级创新创业团队4个,在天津、深圳、石家庄、西安、保定等新培育企业“人才飞地”5个。
截至目前,经济开发区已帮助企业招引、培养高级职称人才30名、中级职称人才105名、博士14名、硕士25名、学士580名,为园区技术攻关、项目落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问答
辛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提问: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生态支撑,“十四五”期间,辛集市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区域创新布局上有哪些创新举措?如何保障“向‘新’而行”的可持续性?
![]()
![]()
市科工局副局长朱记达回答:
一是以改革释放创新动能,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重塑,完善项目生成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机制,主动对接京津冀高校院所,与中科院、北科大、陕科大、河北农大等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起“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成果落地”合作模式。科技金融协同发力,成立5亿元氢能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以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形成梯度发展格局。重点打造1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布局54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推动跨区域联合攻关与资源共享,培育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三是以人才夯实发展根基,储备创新后劲。培育“人才飞地”5家;深入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个;组建科技特派团5个,引进省内外21名高水平创新人才。优化分类评价机制,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拓展海外引才渠道,汇聚全球智力资源。
凝聚发展合力
用实干实绩
答好高质量发展时代考题
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注入辛集动能
图文 | 刘思萌 李晴宇 杨帆 贾青
编审 | 房晓坤 陈阳
主编 | 周莉
监制 | 尹微 王龙
辛集市融媒体中心
爱辛集的你
记得点亮“推荐”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