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从“农业小镇”到“产城融合新城”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一关通五县,咽喉连江淮”。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对于安庆城来说,是一个厚重的存在。这座镶嵌在安庆城北的千年古镇,既是皖西南商贸古道的“关外第一镇”,更是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这片5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龙山叠翠、石塘映月”的山水之美,更有“高校云集、产业勃发”的发展活力。从“交通要道”到“宜居宜业新城”,从“农业小镇”到“产城融合新城”,这座融山水之灵、人文之韵与产业之兴于一体的魅力古镇,正以“半城山水半城诗”的姿态,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产城共兴:扩权强镇 企业领航聚动能

区位变优势,新城兴大业。昔日交通节点,今朝发展高地。大龙山镇以“产城融合、文旅赋能”为路径,构建“一镇三区、三轴联动”格局,成为安庆北部新城核心区、宜秀政务新区所在地,成为“双百城市”崛起的重要引擎。

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发展热土,活力迸发,户籍人口2.3万,常住人口近6万(含在校学生3万余人),学苑经济与城镇发展同频共振。2024年,1088家有效单位、3243家个体户扎根于此,同比分别增长73.0%和82.4%。

产业升级,动能澎湃。鸿禧N型太阳能电池、捷登叠层电池组件等新能源项目落地,天进体育夹网布年营收破亿,11家企业跻身“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元名庭大酒店填补区域高端接待空白,120间客房、13个宴会厅可容纳4000人欢聚。

破局之路,从“配套不足”到“产城融合”。区位优势突出但产业支撑薄弱,人口集聚但服务配套滞后。曾几何时,如何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大龙山人必须破解的课题。

对此,该镇锚定“北部新城核心区”定位,以规划为纲、项目为笔,形成“工业强基、三产赋能、新城提质”的发展体系。从电池组件的生产车间到大学街区的烟火气,从项目工地的轰鸣声到酒店宴会厅的欢笑声……

如今的大龙山,产业能级持续跃升。2024年,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0.87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8%,限上社零总额增长13%。“把区位优势做足,把产业基础夯实,让新城既有筋骨又有血肉。”镇党委书记表示。

文旅融合:山水为幕 红绿交织的诗与远方

红绿交融,文旅版图多彩。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湫池以“龙湫飞瀑、古刹钟声”闻名,山间栈道串联千年银杏与摩崖石刻,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三四月千亩梨花盛开如雪,吸引游客超万人次,“春日乡愁”成网红打卡点。

吴振鹏烈士生平陈列馆、渡江战役战前医院遗址、百华社区立新大会堂(1952年始建)承载革命岁月;国学大师刘文典墓苍松翠柏间,高校师生常来凭吊“狂人学者”风骨。

相比名山大川,大龙山的文旅资源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让环大龙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该镇给出的答案是:串珠成链,激活存量。

抢抓全域旅游机遇,陌上龙栖民宿主体建成,填补了中高端民宿空白;屿你露营地、桃元文化艺术村、云溪源生态观光园将自然野趣与现代美学结合,露营、研学、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该镇同时整合源陇农业基地、生态菊花基地、龙湫生态园等资源,贯通环龙湫池景区公路,打造“一月七星、众星拱月”的文旅格局,构建环大龙山农文旅融合廊道。

生态筑基: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

生态农业,“从田间到舌尖”的绿色经济。大龙山镇的生态,是刻在骨子里的底色。境内大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层峦叠嶂,3A级景区龙湫池以“飞瀑流泉、古刹钟声”闻名,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新新柑橘、永安甜柿、永林黄花梨、中心香橙、总铺菌蔬等产业基地连片成景。百华社区方山组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总铺社区荷叶组变身市级示范点。

美食名片,舌尖上的乡愁,烟火里的商机。大龙山镇的美食,是乡愁最直接的表达。龙湫山庄的红烧青石斑鱼鲜掉眉毛,猪肚咸猪蹄米粑锅香得直跺脚;绿色山庄的“浇汁柴锅巴”,唇齿留香间秒回童年记忆;偶然间农家小院则以地道农家菜出圈,“柴火红烧肉”“农家圆子”等,让城里人驱车20公里来尝鲜。

如今,镇内已形成“高校美食城”“春熙街美食”两大餐饮集群,30余家农家乐年带动就业百余人。正如食客们所说:“来大龙山镇,吃的是农家味,品的是故乡情。”

教育赋能:四校同辉,学苑经济激活新城

作为安庆高等教育的核心承载区,大龙山镇聚集了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医专、黄梅戏校、技师学院四所高校,3万余名师生带来“青春流量”,带动周边奶茶店、文创铺等21家开业,形成“高校经济圈”。

荣誉名片:“国字号+省字号的硬核实力

大龙山镇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写在一张张“荣誉名片”里。国务院无邪教示范村、全国和谐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各1个,安徽省总工会帮扶示范站、精神文明示范社区、绿色社区等6项省级荣誉,彰显“党建引领、共建共治”的治理智慧。

“走得再远,龙山的月亮总在心头亮着。”

从龙湫池的晨雾到高校的夜读灯光,从农家乐的炊烟到企业的生产线,大龙山镇正以“产城融合、文旅赋能、生态筑基”的路径,让“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诗句变为现实。这里有看得见的山水美景,摸得着的产业实力,更有留得住的乡愁与希望——这,就是今日龙山,是每个游子心头最亮的月亮。(任莹莹 查庆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6200文章数 5600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