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锣鼓》是淮南市委宣传部2024年度重点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关于淮河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而寿县古城正是淮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靖淮门(寓意“平定淮水”)下回荡的千年鼓声,与《诗经》中的古老吟唱一脉相承,而寿州锣鼓正是这片土地对淮河最炽热的“回应”——它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会“说话”的乡音。
锣鼓的“话语”藏在每一个节奏和曲牌里。它不说悲苦,只言欢喜。是佳节时万象升平的集体欢呼,是自楚而来技艺传承中不灭的热爱,更是淮河儿女乐观、豁达、坚韧集体性格最热烈的表达。它用铿锵的节奏诉说着历史,更诉说着这方百姓对家乡最直白的热爱与眷恋。
而这情感洪流由一代代传承人“翻译”,他们充满力量的双手、沉醉专注的神情,让无形的“话语”变得可见可感。从槌起槌落的瞬间,到汗水挥洒的晶莹,再到闻声而来的笑颜,锣鼓声最终融入寻常生活的每一次呼吸,成为永不落幕的生命交响。
寿春作为楚国故都,作为楚文化积淀地,楚鼓乐等艺术随后裔生活传承至今,长盛不衰。从宫廷到市井、从文士到乡民,每逢丰收劳作或佳节祭祀,便乐舞并作,逐渐形成“无鼓不成席,无锣不欢腾”的习俗,更成为百姓生活的“背景音乐”。我们记录下锣鼓与编钟的共鸣、与淮河水的交融,让声音不仅有力量,更有温度和深情。
寿州锣鼓是淮河水的“声纹”,是寿县古城的“心跳”,更是淮南人写给世界的“情书”。它从《诗经》的淮水汤汤中走来,在靖淮门的晚霞里回响,我们听见的是穿越古今的生命律动,还有淮河两岸人民以家乡为纸、以锣鼓为墨,共同写就的最奔放、最炽热的幸福篇章。
![]()
▌来源:观淮资讯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