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亚洲GDP占全球比重预计达45%,一个前所未有的权力转移正在发生。
然而,中国的两个"铁哥们",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却在俄乌问题上,以各自的方式,站在了我们似乎不该站的位置。
一边是价值3.64亿美元的炮弹交易,一边是专业的排雷培训,这背后仅仅是利益的计算吗?
![]()
编辑:阿冰啊
货轮载着"背叛"离港,弹壳上的寒光刺痛了谁?
2025年3月,卡拉奇港的货轮缓缓驶离,船上装载着320个集装箱的弹药,目的地是乌克兰战场,与此同时,在柬埔寨吴哥窟以东30公里的博贝训练营,乌克兰士兵正顶着烈日学习操作排雷设备。
这两幅画面背后,是中国两个被称为"铁哥们"的国家——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意外角色,更让人心惊的是,我们转让给巴基斯坦的SH-15车载加榴炮生产线,其生产的炮弹,经过一番辗转,最终可能出现在了乌克兰战场上。
![]()
这不仅是对"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挑战,更是一种"技术反噬",是当初善意结出的意外苦果,巴基斯坦的弹药供应链,到2023财年为其带来了3.64亿美元的收入,对于一个外汇储备紧张的国家来说,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财富。
柬埔寨的选择则截然不同,这个被地雷困扰了数十年的国家,选择了一种更具人道主义色彩的援助方式,从2023年1月开始,柬埔寨为乌克兰人员提供排雷训练,用自己的血泪经验,帮助异国人民减少伤亡。
![]()
2023年6月,日本加入这一行动,提供排雷机械设备,形成了"柬埔寨负责培训+日本提供设备"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比单纯的资金援助要深入得多,它是一种技术、标准、产业链的深度绑定,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地缘政治的生态。
印度的媒体更是曝出,由于巴方大量出口弹药,造成国内库存紧张,仅能满足四天作战需求,这冲击力实在太大了,但我们也要看到,巴基斯坦在援乌的同时,并未中断与俄罗斯的合作,2025年4月,巴俄签署了《石油采购协议》。
![]()
柬埔寨也在6月援乌后,于7月接待俄罗斯副外长访问,双方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这种"多元平衡"策略,既满足了自身利益需求,又避免过度得罪某一方,是小国在大棋局里用精巧计算求生存的智慧。
![]()
历史的回响与账本的考量,谁的苦衷能说给谁听?
这刺痛的一幕,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历史的深处,答案或许就藏在历史的尘埃里,对巴基斯坦而言,与俄罗斯的隔阂可追溯到1971年印巴战争,当时苏联明显偏向印度,向印度提供坦克和飞机。
巴基斯坦失去了一半领土,这一惨痛经历让巴基斯坦对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始终心存芥蒂,冷战时期,苏联与印度关系密切,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苏联立即表态支持印度,在巴基斯坦看来。
![]()
俄罗斯始终是自己的对手印度的支持者,这种历史心结,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决策,柬埔寨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更为复杂,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并推翻红色高棉政权后,国际上只有苏联和越南承认新政权。
苏联当时以每年约8000万美元的援助支持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对这一政权的存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这种历史渊源并没有让柬埔寨在俄乌战争中站在俄罗斯一边,反而因为对国家主权问题特别敏感,使其对俄罗斯入侵他国的行为难以认同。
![]()
历史的阴影,让柬埔寨对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守,除了历史心结,现实的利益账本更是直接的驱动力,2023年初,巴基斯坦为偿还外债,外汇储备告急,军火出口成为缓解经济压力的捷径。
更何况,美国以帮助巴基斯坦与IMF达成协议为条件,换取其向乌克兰提供军火,对伊斯兰堡来说,这是难以拒绝的交易,是一笔性命攸关的买卖,柬埔寨的考量则更多元,一方面,排雷合作有助于提升其国际形象,作为2022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柬埔寨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话语权。
![]()
另一方面,柬埔寨也希望通过与乌克兰的合作拓展技术领域,用自己的扫雷技术援助作为"交换筹码",为后续出口铺路,这种选择,与其说是背叛,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国博弈的残酷,也照出了小国求生的智慧。
![]()
从个别现象到亚洲浪潮,我们该如何自处?
这种选择,并非巴、柬两国独有,从巴基斯坦到柬埔寨,再到印度、印尼、越南,一种被称为"新中立主义"的浪潮正在兴起,印度一方面继续从俄罗斯进口低价原油,另一方面向乌克兰出口药物与电子元件,在钢丝上跳着精妙的双人舞。
印尼则通过G20平台呼吁"停火谈判",同时向俄乌双方出口棕榈油与镍矿,扮演着和事佬与商人的双重角色,越南既与俄罗斯签署军工合作协议,又向乌克兰出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在各方之间游刃有余。
![]()
2025年5月,东盟峰会通过《东盟共同体自主性宣言》,明确提出在中美博弈中坚持"中立、不选边站"的集体立场,这是东盟历史上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确立此立场,标志着"新中立主义"已从个别国家行为,上升为区域性的集体共识。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指出,"亚洲国家正在形成'新中立主义'——不选边站,而是通过多元合作最大化自身利益,这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这股浪潮的背后,是亚洲国家"自主意识"的全面提升。
![]()
随着亚洲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上升,2025年预计达45%,它们不再满足于"被动跟随",沙特意外的加入,更是将这股浪潮扩展到了中东,2025年第二季度,沙特在与美国维持安全同盟的同时,与中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显示,若亚洲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新中立主义",未来5年全球供应链的"去政治化"程度将提升30%,这股浪潮,并非针对中国,却考验着中国,它正在重塑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格局,挑战着我们过去习惯了的外交范式。
![]()
一场关乎国运的范式革命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是愤怒谴责,还是挥舞大棒?不,都不是,我们首先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外交范式革命,过去,我们的外交模式更像是一个"修路者",我们帮伙伴修铁路、建港口、搞基建,建立起宏大的物理连接。
这些成就举世瞩目,中巴经济走廊、西港经济特区都是"一带一路"的标杆项目,但巴、柬两国的事件让我们痛苦地发现,物理连接是脆弱的,它可以被另一条更诱人的"金钱之路"或"技术之路"轻易地绕过。
![]()
未来的外交,必须从"修路者"向"共轨者"进行战略跃迁,什么是"共轨"?就是与伙伴国家在核心的产业、技术、金融、标准等轨道上,实现真正的"同频共振",美国通过F-35战斗机联盟,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后勤保障体系和升级路径。
将盟友紧紧地捆绑在它的战车上,谁想下车都得掂量掂量,这就是"共轨"的力量,它不是控制,而是一种"脱钩不起"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策略应是一种"胡萝卜+大棒"的智慧组合,"胡萝卜"是提供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
比如庞大的市场、领先的技术、共同的安全保障,与巴基斯坦,我们可以在粮食供应、农业技术等领域加大合作,目前中国仅占巴玉米进口的8%,远低于乌克兰的35%,这里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与柬埔寨,我们可在扫雷技术、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与推广,既帮助柬方提升技术实力,也能通过"中柬联合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大棒"则是让对方承担不起"背叛"的结构性成本,比如产业链断裂、技术停摆、市场准入丧失。
![]()
这不是胁迫,这是让对方明白,与中国深度合作,是它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理性必然,2025年7月,中巴经济走廊重点项目"瓜达尔港自贸区"正式运营,8月,中柬共建的"暹粒新机场"通航,这些"共轨"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这,或许才是大国博弈的最高智慧,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
结语
国际关系没有温情滤镜,只有冷酷的利益账本,看清这一点,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未来的大国竞争,将是产业链与标准的"深度绑定"之战,谁的朋友圈更"粘合",谁就能赢得先机。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范式革命,除了"做最坏的准备",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赢得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