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31,今年12,崩溃了”
“166缩招到106”
“心仪院校缩招50%,只能含泪退考”
“推免生抢了我们的名额!考研越来越难了!”
——近期,随着多所高校公布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一股“缩招恐慌”在考研圈迅速蔓延。
多所“双一流”高校2026年硕士招生计划显示,部分专业统考名额确实大幅缩减。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硕统考名额从去年的18人“断崖式”缩减至仅剩1人。河海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多个专业统考名额降幅超过50%。
这些个案被不断放大,形成了“考研全面缩招”的集体焦虑。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01
推免扩招挤压统考?
表面“缩招”背后的总体扩招
事实上,尽管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出现统考名额减少的现象,但从全国层面看,研究生招生规模仍在持续扩大。也就是说,局部专业的“缩招”与总体扩招并行不悖。
“目前各种所谓‘缩招’都是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数据,并不能因此得出缩招的结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他提醒,有些甚至是考研辅导机构“焦虑营销”的一部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至2024年(2025年官方数据未出)这十年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达114.84万人,同比增长4.07%。2024年,招生人数增加到了118.57万人,相比于2023年,扩招增幅达3.24%。
![]()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有序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从高校公布的2026年计划招生数据看,尽管部分专业缩招,但包括“双一流”高校在内的大量高校仍在扩大招生规模。
在总体扩招的背景下,推免生比例上升,确实是导致部分专业统考名额减少的直接原因。
“在国家研究生招生总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推免生数量的相应增加是合理的。”陈志文表示。
然而,推免生比例的提高并非无限制。陈志文指出:“当前国家政策对高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设有上限,即不得超过招生总量的50%。因此,从总量上看,推免与统考的招生比例整体并不会出现太大的浮动,只是在具体学校与具体专业层面,调整幅度可能各有不同。”
“实际上,不少院校的初始招生计划要低于最终的实际录取人数。”某“双一流”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向媒体介绍。一方面,招生计划制定时间早,需隔年执行,高校无法预判次年的生源质量、政策变动等情况,按低比例申报可保持调整的灵活性,避免名额浪费或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院校会刻意压低一志愿计划名额,预留部分名额作为调剂储备。因此,高校普遍在招生简章中注明 “拟招人数仅为初始计划,最终以实际录取为准”。
02
不必恐慌!
“缩招”只是结构性调整
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占硕士研究生总规模的2/3左右。
这一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招生结构:
一方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朝着高质量、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方向发展。今年7月份,哈尔滨工业大学官宣,2026年将贯通培养范围扩大到全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新成立的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推出18个本博、本硕融通培养项目,投放超1000个本科招生计划。
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显著提升。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2025年的统考招生计划中,专硕招生计划占比为68.99%,超过总招生计划人数的2/3,相比2024年的67.8%,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从专硕与学硕统考招生计划增幅看,2025年专硕招生计划人数较上年增长3.3%。与之相反,学硕的招生计划人数则下降2.22%。
![]()
此外,针对677所高校的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统考专硕招生计划占比60%以上的高校,已高达87.4%,较2024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
![]()
对此,陈志文分析,在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硕士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功能,但从2020年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中心已经逐渐转移至博士阶段,硕士阶段则培养专业硕士为主的应用型人才。
“头部研究型大学学硕逐步退出,这一转型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陈志文说。
03
新赛道涌现!
新兴交叉学科与特色专硕成捡漏机会
值得提醒的是,当公众目光聚焦于部分名校的缩招专业时,大量高校的扩招专业被忽视了。
据不完全统计,2026年,超过50所“双一流”高校都扩大了硕士招生规模。其中近40所高校扩招人数大于100人。陕西师范大学扩招人数最多,达到880人,增幅达26.67%。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随其后,扩招人数分别为500人和400人。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5所高校扩招人数均超过300人。
![]()
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的扩招幅度尤为显著。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扩招名额主要集中在专硕。武汉大学、中南财大扩招集中在法学、经济学领域;西南交大、成都理工大学聚焦轨道交通、地质工程等特色工科;浙江工业大学机械专硕连续多年扩招;深圳大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硕扩招近30%。
更值得关注的是,前沿学科与交叉学科成为新的扩招增长点。如南开大学2026年新增3个硕士招生专业,分别为低空技术与工程、数智社会与新闻传播以及城市经济与管理;天津工业大学新增应用统计、低空技术与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增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新增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国际事务、博物馆等6个硕士专业。
这些扩招专业往往与社会需求及新兴方向紧密对接,就业前景广阔,却因不被传统考研群体重视及信息差等缘故而关注度较低。
04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理性应对,从“恐慌”到“规划”
面对研究生招生的结构性调整,考生需要的是理性应对而非盲目恐慌。
对考生而言,与其执着于缩招的个别院校和专业,不如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更多关注正在扩招的专业和院校。同时,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学硕与专硕之间做出合理选择。
此外,从2024年起,考研报名人数已连续两年下降,根据今年各高校已公布的报名人数、报名网点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报名人数大概率会继续下降,在整体扩招的情况下,绝对竞争是下降的,因此,更不必过度焦虑。
最后,理性看待考研价值。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清晰的人生规划和持续的学习能力比一纸文凭更加重要。
正如陈志文所言:“如此之大的培养规模下,研究生并不等于体面的工作。未来十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三年后的就业形势可能比现在更严峻。”在这一背景下,相比“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如何考上”,明确“为什么考研”是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制图:王莎莎
参考资料来源: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
《2025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
《考研名额,断崖式缩水?》 中国新闻周刊
《最高增幅26%!超50所“双一流”,扩招硕士》 青塔
《211多个专业,考研名额爆减50%!》 软科
各高校2026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媒体公开报道等。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