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深夜删光朋友圈的抱怨?是否每次朋友借钱都假装没看见消息?是否同事甩来的锅你接得比外卖小哥还快?上周闺蜜小林崩溃大哭的场景还在我眼前;她帮同事背锅被领导骂,转头却看到同事在茶水间炫耀"小林就是好用"。我们这代人好像集体患上了'好人癌',症状是:害怕冲突到宁愿委屈自己,渴望认可到不敢说"不",最后活成了朋友圈里最受欢迎的点赞侠,现实中最疲惫的工具人。
心理学上管这种"忍不住讨好"的行为叫讨好型人格,但别把它当成性格缺陷,这更像我们童年时安装的"生存APP"。我表妹从小被夸"懂事",因为她3岁就知道把最后一块糖让给客人。这种"乖孩子奖励机制"会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满足别人期待,就能获得爱和安全感。就像实验室里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狗,我们长大后听到"你人真好"就忍不住继续当老好人。
但成年人的世界复杂多了!上周公司实习生小王的经历太典型:帮同事做PPT到凌晨3点,结果汇报时同事连句"谢谢"都没有。这种"无效讨好"本质是把别人的情绪责任扛到了自己肩上。心理学上有个"课题分离"理论,简单说就是:别人怎么想是他的课题,你怎么做是你的课题。就像你无法阻止邻居半夜弹钢琴,但你可以选择戴耳塞或者礼貌沟通,而不是搬去酒店住。
![]()
3个"反讨好"技巧,比你想象的简单
第一个技巧:设置"心理价格标签"
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想象成超市商品,每次有人求助时先问自己:"这个忙值不值得我用看电影的2小时去换?"我朋友阿May发明了"三杯奶茶原则":举手之劳(比如顺手带咖啡)算一杯奶茶,占用工作时间的算三杯,需要动用私人关系的至少五杯。上次同事让她周末帮忙搬家,她笑着说:"五杯奶茶哦,而且要加双倍珍珠~"既没伤和气,又守住了底线。
第二个技巧:用"三明治拒绝法"代替直接说不
直接拒绝太生硬?试试这个公式:肯定+拒绝+替代方案。比如同事甩锅时可以说:"我理解这个项目很急(肯定),但我手头的报表今天必须交(拒绝),或许你可以试试用Excel的透视表功能,效率会高很多(替代方案)。"记住,真正的好人缘不是靠无底线妥协,就像漫画里说的:成绩第一和第二是敌人,倒数第一和第二才是朋友——太想当好人,反而交不到真朋友。
第三个技巧:每天做10分钟"自我中心训练"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发现,讨好型人格的人每天花在关注别人情绪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试试这个练习:连续7天,每天花10分钟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比如点奶茶时不考虑同事要不要带,周末安排完全按自己喜好。我学员小张坚持两周后反馈:"原来拒绝同事的不合理要求后,他们并没有讨厌我,反而更尊重我的时间了。"
上周参加心理学沙龙,老师展示的实验数据很震撼:习惯讨好的人皮质醇水平比普通人高23%,这意味着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但最讽刺的是,那些我们拼命讨好的人,往往根本没那么在意我们的付出,就像小林同事转头就忘了她帮忙加班的事。
我今年才彻底搞明白一个道理:不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而是你怎样对待自己,别人才会怎样对待你。就像你买奶茶总选大杯,老板绝不会主动给你升超大杯;但你要是坚持"少冰多糖",店员反而不敢随便少放珍珠。如果你尊重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别人也会更尊重你的利益和感受。相反的,你要是天天把"我都行""没关系"挂嘴边,就别怪同事把你的工位当快递驿站。
学会面对别人的不开心,简直是成年人的必修课。我闺蜜以前总怕拒绝后朋友会生气,后来发现: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拒绝借钱就拉黑你,就像你不会因为对象拒绝看恐怖片就分手。真心换真心是很小概率的事,只要保持自己一直善良就可以了。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关系值得我们贬低自己去维系?没有比爱自己和投资自己更重要的事,毕竟连手机都知道没电时要先充电,你总不能比手机还不爱惜自己吧?
其实人际关系就像跷跷板,只有双方重量差不多才能玩得起来。你一直压低自己,对方只会觉得无趣。就像《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下次当你又想妥协时,想想童年那个被迫分享玩具的自己——现在的你,已经有能力对他说:"这次,听你的。"
最后送大家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不然等于零。" 现在就去做一件"不讨好"的小事吧——比如拒绝一个不想赴的约,或者删掉那条违心的朋友圈。改变可能会有点疼,但总比一辈子当别人的背景板强,你说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