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旅社人
【代表人物】
张令萍,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2017届社会工作专业优秀毕业生,现任南京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秘书长,兼任江宁区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妇联副主席,主要从事妇女儿童社会服务及机构运营管理工作。
【专业建议】
多迈开腿:多出去看看,多出去实践,从不同实践、实习和站点服务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
耐住寂寞:社会工作需要的必备品质,因为工作性质一般一个站点就1-2人,服务成效相对较慢,需要沉下心来、耐住寂寞;
终身学习:心理学专业、访谈技巧、伦理方向、行政管理、政策学习等都需要广泛涉猎并持续学习。
2013年9月,刚踏入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张令萍,并未预料到这个选择将重塑人生。与许多同学一样,她对“社工”的认知还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面。然而,七年后,当她在南京市江宁区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统筹社区基层服务的项目时,才真正理解了段继业教授在第一堂《社会学概论》课上说的那句话:“社会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
大学四年,每一步都印刻着专业成长的痕迹
在南京晓庄学院读书期间,张令萍几乎是在各种实践岗位上度过的。从大一的院学生会实践部成员,到大二的分站站长,再到大三的团支书和社工总站站长,每一步都印刻着她专业成长的痕迹。记得第一次去南京市天景山小学参与实践活动时,她手足无措地站在孩子们中间,指导老师走过来轻声说:“不要想着如何改变他们,先试着理解他们。”这句话成了张令萍后来所有专业服务的起点。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张令萍迎来了大学生涯中最深刻的专业洗礼。在石燕老师的带领下,她和同学们来到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乡村开展流动、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她和十几名同学挤在村委会会议室打地铺,白天带着孩子们做活动,晚上在灯光下讨论方案。在石燕老师的专业课《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她不仅学会了专业上的活动设计,更学会从人类成长周期中更好地去关怀他人。正是这些实践,让她真正理解了“助人自助”的专业精髓:“我们不是在‘拯救’谁,而是与服务对象共同成长。”
2015年,大三时,张令萍已经开始独立带领项目组团队,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泥塘社区实施“兆兰儿童爱心小屋”项目,服务泥塘社区亲子家庭,每周定时定点开展活动,帮助他们形成和谐亲子关系,营造家庭温馨和谐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她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尝试,最终形成小屋“绘本阅读+衍生活动+主题活动”服务模式,满足社区儿童服务需求;同时不断关注社区妈妈群体需求,提供专业支持服务;搭建妈妈群体支持网络,满足社区妈妈群体心理、社区参与需求。在独立开展公益项目后,张令萍创新服务,精准聚焦,与机构团队不断拓展延伸出“相约闺蜜坊”“儿童友好社区”“阅享青春”等项目品牌。2016年,张令萍主持的“妈妈社群互助小组建设项目”荣获南京市“芳茉莉·秦淮杯”妇女儿童公益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四年大学光阴里,张令萍是孩子们喜爱的“苹果”老师,是家长们信任的小姐妹,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好搭档。
![]()
1000余个日夜、150余场活动……成长为“巾帼明星”
2017年毕业时,张令萍面对诸多看似更光鲜的职业选择,她毅然投身社工行业。“很多人不解,包括我的家人。‘读了四年大学,就天天跑来跑去做活动?’母亲的疑问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但张令萍深知,社工专业和公益服务已经在自己身上埋下了无法割舍的种子。
伴随着2017年妇联群团政策改革,南京市江宁区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应运而生。刚毕业的张令萍作为项目主管,驻点江宁区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机构创始人、也是石燕老师的定期指导下,共同促进江宁区平台的快速发展,帮助区内女性社会组织不断成长,规范运营。
在平台运营时,张令萍为入驻女性社会组织链接专业资源,为女性成员提供专业一对一咨询服务与能力建设培训,她制定适合区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管理规范,定期到街道、社区进行项目实地指导,协助女性社会组织规范运行,良性发展。
![]()
张令萍还配合南京市江宁区妇联工作需求,组建江宁区“妇工+社工”女性公益人才队伍,促进区内女性公益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她组织创建的“周末闺蜜坊”荣获江苏省、南京市社会工作优秀项目二等奖;2018年,她主推的“阅享青春——大学志愿儿童阅读推广项目”荣获南京市社会工作优秀项目三等奖;同年,张令萍荣获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优秀女性典型”称号。
在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张令萍与乐众项目团队高度关注乡村女性素质提升与能力培养。她经常下到乡村,调研乡村女性的切实需求,和母校整合“晓庄女子学堂”师资、小先生等资源,通过乡村女性“乡伊学堂”实践,满足乡村女性素质提升需求,帮助她们培养乡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素质。在乡村调研期间,张令萍深入农户家中,与乡村女性面对面,深入挖掘“乡村种子”,长期跟踪培养,帮助这些“乡村种子”组建起乡村女性自组织,激活乡村妇女微家,助推乡村女性自我提升、自我发声,并参与到社区治理与乡村建设之中。2018年,张令萍荣获南京市“巾帼岗位明星”荣誉称号。
![]()
三年时光,1000多个日夜里,10个街道、39个社区、50余个女性社会组织、42个专业社工项目、150余场活动中,都离不开张令萍忙碌的身影。她用扎实的专业以及温情的服务,为每一个服务对象送上支持与陪伴。
![]()
专业成长是段始终在路上的旅程
从学校实践到全职工作的转变并不轻松,工作后,张令萍也曾对社会工作者这份职业产生过迷茫。2019年—2020年,她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瓶颈期。团队年轻、经验不足,行业发展相对停滞……繁重的项目管理和服务压力让张令萍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在推进新项目站点建设时,考核压力和新项目的人员磨合更是令她身心俱疲。
![]()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被刚从国外访学归来的石燕老师的一句话点醒:“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不在于一时一事的成败,而在于困境中依然保持对人性的信念。”重新调整工作模式后,张令萍增加了督导频率,改进项目管理方法。慢慢地,随着项目走上正轨,她的心境也发生了转变。
![]()
随着工作深入,张令萍逐渐从单纯的项目执行者转变为社区治理的推动者。2019年起,她带领团队开始拓展社区治理方向,先后在南京市六合、江北、江宁等多个区域复制成功经验。“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生态,需要不同的介入策略。在一次次尝试中,我体会到了社区工作的复杂性,也磨炼了因地制宜开展服务的能力。”2023年,张令萍加入了南京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开始接触更广阔的资源网络。在与律师、企业家、艺术家的交流中,她看到了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碰撞的可能。如今,作为江宁区女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张令萍致力于搭建企业与社会服务的桥梁,推动更多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
专业成长同时,张令萍还持续学习,先后考取了初级和中级社会工作师证书、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证书。“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了资质认证,更是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同时,我还学习了家庭治疗、沙盘技术等辅助技能,这些学习直接提升了我的服务质量。”回顾工作八年来,张令萍最感恩的是社会工作专业赋予自己“人文关怀”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仅适用于工作,也深刻影响了她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这份工作教会我在面对困境时保持韧性,在与人相处时保持共情,在复杂情境中保持批判性思考。社会工作也教会我们‘慢下来’的智慧——改变需要时间,成长需要耐心。这个专业可能不会给我带来巨额财富,但它会赠与我更宝贵的东西——一种深刻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能力。”
如今,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视,社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张令萍和团队正在探索实施学校社工试点项目,希望将服务延伸到教育领域,帮助更多儿童。虽然挑战依旧,但不再迷茫。她深知,专业成长是一生的旅程,重要的不是到达哪里,而是始终走在路上。
通讯员 高湧 杨雪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刘惠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