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奖牌榜早已不缺金色的时代,一位央视记者在采访区的泪水,竟成了全运会最动人一幕。
2025年11月,跳水女将陈芋汐带病夺冠,记者杨烁采访时情绪失控,泪流满面。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落泪,而是一次关于体育精神、媒体角色、人与人之间共情能力的集体唤醒。
问题是:这滴泪,到底哭的是什么?
![]()
这场戏剧性的高台跳水,发生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最后阶段。比赛前,没人料到陈芋汐会出现在赛场上。她发着烧,咳嗽连天,体温计一度飙到38.5度。可她却硬撑着站上了10米台,像是在跟命运叫板。五跳下来,430.5分,金牌到手。
她下场时脸色苍白,眼里却闪着光。站在采访区,她还没说几句话,情绪就崩了。她说,“能坚持把这场比赛顶下来,就是战胜自己。”这一句,让现场沉默了一瞬。
然后轮到杨烁。他是央视体育口的记者,不少人只记得他的冷静、理性、专业。但这一次,他没能守住“记者应有的克制”。他先是轻轻抱了抱哭泣的陈芋汐,接着自己也眼眶泛红、声音哽咽,最后干脆泪流满面,连隔壁的同行都赶紧递纸巾。
![]()
这一幕,迅速刷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记者也太感性了”,但更多人开始追问:到底是什么,让一个职业记者在镜头前潸然泪下?而这个问题,其实远比一场比赛更复杂。
要理解杨烁的情绪,得倒回去看这场比赛背后的三年。他不是临时来采访的记者,而是长期跟拍国家跳水队的人。从东京奥运到巴黎奥运,从陈芋汐一战成名到连续两届单人项目败给全红婵,他是最清楚这些孩子经历了什么的人。
陈芋汐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队友全红婵。两人从小被放在一起比较:谁技术更稳定,谁心理更强大,谁更像“天才”。但跳水台上没有剧本,东京奥运、巴黎奥运,陈芋汐两次都摘银,金牌都被全红婵拿走。网络上开始有了声音,有支持的,也有攻击的,冠以“长期第二”的标签,哪怕她一直没掉出过世界前三。
杨烁看着她一遍遍训练,在冬训时偷偷哭鼻子。巴黎奥运后,她一度私下跟教练说想退役,觉得“可能自己只是个陪衬”。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疲惫?公众看不到,杨烁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当她带病出战全运会,顶着发烧夺冠,采访时却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比赛”,那一瞬间,杨烁不是记者,是一个见证者。他见证了从光鲜到崩溃的全过程,也知道这场胜利的代价远比金牌贵。
这不是一场比赛的眼泪,是三年挣扎的出口,是一份职业共情的极限释放。
![]()
杨烁的落泪,也不是偶然。他代表了一种媒体视角的转变——从“成绩为王”到“情感为本”。
过去的体育报道,往往只关心谁赢了、谁破纪录、谁拿金牌。运动员成了“数据机器”,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常被忽略。但今天,观众不再满足于看到奖牌,他们想看到背后的故事,想看到“人”。
陈芋汐这场采访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她赢了,而是她“差点不来了”。她的发烧、她的犹豫、她的坚持,才是这场胜利的“肉身部分”。杨烁的眼泪,正是对这种“人性部分”的回应。
有网友说,这才是记者该有的模样——不是冷冰冰的提问者,而是一个懂得共情的记录者。尤其是在体育这种高度情绪化的场域里,记者的眼泪不是失控,是参与。
这种趋势其实早有苗头。从东京到巴黎,一批体育记者开始关注“失败者”、关注“第二名”的价值。杨烁的泪水只是把这个趋势推到了聚光灯下。它在告诉我们:体育的价值,不止于冠军。
这也解释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他采访全红婵时能控制情绪,而面对陈芋汐时却泪崩。因为全红婵最近的状态,更多是“迷茫”。她谈伤病、谈发育、谈不快乐,杨烁更多需要的是倾听。而陈芋汐,是把一切都压在最后一跳上的“爆发型情绪”,容易感染,也容易共振。
![]()
这不是偏袒,这是情境差异。
在情绪被算法稀释的年代,很少有一滴眼泪能引发这么大范围的情感共鸣。但杨烁做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人们依旧渴望真情实感,依旧相信“认真拼命的人值得尊重”。
这场事件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体育本身。它在提醒我们:不只是运动员值得被看见,那些陪跑、记录、默默支持的人,也在承受着自己的情绪账单。杨烁是记者,但他同时是观众的情绪投射,是一面镜子。通过他,我们看到了自己对公平、坚持、尊严的期待。
有人说,这场泪水是“破防”,也有人说这是“专业失守”。但换个角度看,也许正是这种“失守”,让我们重新理解了什么叫“体育精神”。
体育比赛有输赢,但体育价值不应该被奖牌限制。陈芋汐的金牌很重,但杨烁的泪水,可能更重。它重在情感、重在共情、重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坚定守望的那份尊重。
体育不只是竞技场上的你争我夺,更是人性深处的一次次抉择。陈芋汐用坚持赢得尊重,杨烁用眼泪换来共鸣。这一跳,一泪,谁能说它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金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