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重庆市民政局组织的“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活动中,大足区的棠香街道、宝顶镇、拾万镇向媒体展示了“乡村著名行动”如何将沉睡的地名文化,转化为驱动乡村文旅与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以前村里路、塘都没个准名,外地人找得问半天。现在好了,每条路都有‘身份证’,手机上一搜就能导航到门口。”棠香街道和平村一位在“棠香人家”摆摊的农户笑着说。这小小的地名“身份证”,正是大足区系统性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解决“有地无名、有名不规范”的民生痛点的缩影。
![]()
大足乡村。重庆市民政局供图
为此,大足区构建起“民政牵头、部门协同、镇街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系统推进乡村地名的规范管理、文化保护与创新应用。
被誉为“大足城市后花园”的棠香街道,是“地名+”综合实践的样板。当地深入挖掘古昌州、海棠、孝爱等文化,打造文化IP并融入地名,以“地名+改革”盘活和平村30余家闲置农房发展特色餐饮;以“地名+文旅”打造民宿集群,推出“春赏花、夏采果、秋收稻、冬品宴”的四季旅游路线。连续3年举办的“海棠旅游节”已累计创造旅游收入4000万元,推动乡村从“盆景式景点”向“全景式体验”蝶变。
在挖掘文化底蕴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核心区的宝顶镇,则将“地名+文旅”的融合做到了极致。在宝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情馆),地名故事、区划沿革与石刻文化展厅、“石刻乡里”电商直播平台有机融合。“我们不仅在此讲好地名故事,留住乡愁,还通过直播将‘宝顶’标识的农产品销往全国。”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将宝顶山石刻、香会民俗、老街等资源串联成线,地名文化遗产与旅游体验实现了无缝衔接。
曾靠煤矿经济的拾万镇,则将地名工作全面导入产业振兴,探索出“地名兴农”的实践新路。“我们鼓励在产业品牌中融入地名元素,培育‘乡字号’‘土字号’产品。”拾万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已培育“拾万香”“尊香园皮蛋”等5个地名品牌。通过“地名+直播”模式,已举办专场直播17场,带动销售大米3000多斤、皮蛋近万枚,切实提升了地名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从规范命名“解民忧”,到“地名+文旅”“地名+产业”的多元探索,大足区的“乡村著名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已完成624条乡村道路命名,安装地名标志1000余块、二维码门楼牌26万余块,实现了“有地有名、有名有标、助农导航无盲区”。同时,编撰地名丛书3万余册,成功申报市级历史地名7条,建立区级保护名录80条,让地名故事真正“活”了起来。
如今,大足已培育“古龙茶叶”“邮亭鲫鱼”等20余个地名优品、17个地名文旅点,“地名兴农”效应持续释放。“地名是乡村的根,激活它,就能为振兴注入新活力。”大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地名+”行动,让更多老地名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重庆市民政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