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诊疗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提问的患者:“为什么我明明想开心,却怎么也做不到?”对于抑郁患者而言,“开心”仿佛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并非他们不愿感受快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让“快乐感知”的通路变得艰难。
![]()
西安脑康心理医院的医生表示:从生理层面来看,抑郁状态下,人体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平衡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物质的水平波动,会直接影响大脑对“快乐信号”的接收与处理。同时,大脑中负责情绪加工的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可能处于过度活跃或功能减弱的状态,导致患者对负面信息更敏感,对正面信息却“视而不见”——即便遇到值得开心的事,也难以产生相应的情绪反馈,反而容易陷入“没什么可高兴的”的思维循环。
![]()
心理层面的“认知偏差”,则进一步放大了“不开心”的感受。许多抑郁患者在长期的情绪困境中,会形成固定的负面思维模式。比如,当完成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时,普通人会感到自豪,而抑郁患者可能会下意识否定:“这只是运气好,我其实没能力”。这种“自我否定”“灾难化联想”的认知习惯,让所有积极的信号都被过滤、扭曲,自然难以感受到开心。西安脑康心理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在干预中发现,这类认知偏差往往不是患者“故意想不开”,而是长期情绪压抑形成的自动化思维,需要通过专业引导逐步调整。
![]()
此外,社会支持的缺失与环境压力,也会让抑郁患者陷入“开心难”的困境。部分患者可能因担心被误解,选择隐藏自己的情绪,不敢向家人朋友倾诉,长期处于孤独与自我封闭中。西安脑康心理医院在服务中注意到,许多患者在初期就诊时会说:“我知道应该开心,但一想到那些事,就提不起劲。”这种“现实压力+情绪内耗”的双重负担,进一步削弱了他们感受快乐的能力。
![]()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患者难以开心,并非“性格软弱”或“矫情”,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状态。西安脑康心理医院在诊疗中,会通过专业评估,帮助患者找到影响情绪的关键因素,再结合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逐步修复“快乐感知”的能力。比如,通过正念训练帮助患者关注当下的小美好,通过认知行为干预调整负面思维,通过社交支持指导帮助他们重建与他人的连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