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俄军用“匕首”导弹炸了乌军基地,还控了波克罗夫斯克99%区域。特朗普之前说24小时结束战争,大半年了没一点动静,最近他还急着见普京。这局势变化这么快,最后到底谁能占上风呢?
俄军精准打击
11月9日至10日,俄军对赫梅利尼茨基州的斯塔罗康斯坦丁诺夫空军基地发起连续两天的精准打击,投射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成为这场袭击的核心力量。这座基地并非普通军事设施,而是北约近年来重点升级的战略枢纽,乌军苏-24轰炸机长期在此部署,美国今年交付的F-16战机、法国支援的幻影-2000战机也依赖这里完成起降补给与维护,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
面对这场突袭,乌军部署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未能发挥有效拦截作用。乌克兰空军事后确认,11月10日凌晨发射的2枚“匕首”导弹全部命中目标,无一被拦截。
这一结果并非偶然,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前副总参谋长伊霍尔·罗曼年科此前曾公开表示,经过软件升级的俄制导弹显著提升了突防能力,“爱国者”系统的拦截率已从最初的42%降至仅6%。升级后的“匕首”导弹从米格-31战机搭载发射,飞行末段速度可达10倍音速,且能完成不规则机动,让防空系统难以锁定追踪。
![]()
空中打击的同时,俄军展开了全域协同作战。11月10日当天,67架无人机对乌克兰全境军事目标实施突袭,即便按乌军宣称的52架拦截数计算,仍有15架成功击中多处弹药库。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对能源设施的打击,切尔尼戈夫州生物能源热电厂被摧毁,基辅、哈尔科夫等主要城市的变电站接连遇袭,乌克兰能源部11月10日通报显示,全国每天12小时的停电状态将持续数周,工业用电全面暂停,居民用电实行“每日2-4次、每次1小时”的配额供应,前线乌军的取暖、通讯设备因断电陷入半瘫痪状态。
![]()
地面战场的波克罗夫斯克战役,成为战局倾斜的标志性事件。这座被乌军称为“红军城”的城市,是顿巴斯北部重要的补给枢纽,截至11月10日,俄军已控制其99%的区域,仅剩东南角小块区域仍在乌军掌控中。
乌军战地记者马绍韦茨披露,周边米尔诺格勒市的北部防线彻底崩溃,所有高层建筑被俄军占领,残余乌军被迫向城西撤退。此次战役中,乌军出现冲突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集体投降,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画面显示,投降士兵中包含多名来自波兰、英国、加拿大和法国的雇佣兵,仅英国籍就有12人。
![]()
战术调整是俄军取胜的关键。相较于巴赫穆特战役中“每推进1公里伤亡数百人”的硬攻模式,此次俄军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先以装甲部队切断乌军补给线,再用无人机24小时监视防线漏洞,随后分三路形成合围态势,在断水断粮耗尽乌军抵抗意志后才发起总攻,最终将伤亡比降低70%。
拿下波克罗夫斯克后,俄军可直接向西推进至康斯坦丁诺夫卡,进而威胁乌军在斯拉维扬斯克的核心据点,整个乌东防线面临全面动摇的风险。俄国防部数据显示,自冲突爆发以来,赴乌参战的外国雇佣兵超1.1万人,其中美欧籍占比超60%,目前已有近4000人被消灭。
![]()
特朗普的促和焦虑
“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的竞选口号,如今成为特朗普的执政压力。重返白宫大半年后,战争不仅未结束,反而呈现俄军占优的态势,民主党议员持续以“言而无信”对其发起攻击,促使特朗普将推动和谈作为首要任务。
11月7日,特朗普公开宣布正筹备与普京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会晤,“细节正在讨论中”;11月10日会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时,他更是四次强调“俄乌冲突将很快结束”,并以“化解过8场国际冲突”佐证自身能力。
![]()
特朗普的急切背后,有着多重战略考量。最直接的是兑现竞选承诺以稳固执政基础,更深层的担忧在于俄军持续推进可能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有消息显示,已有5个欧洲国家私下表态,若俄军完全控制顿巴斯,将考虑恢复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这正是美国不愿看到的局面,毕竟美国推动对俄制裁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抢占欧洲能源市场并巩固盟友对美依赖。
但和谈进程一波三折。10月16日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后,曾兴冲冲宣布“近期会晤”,却在10月22日突然取消,理由是“当前不具备达成成果的条件”。媒体普遍猜测,美国内部的分歧是主因:五角大楼担忧特朗普为求快速停火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损害美国战略利益;部分共和党议员则担心谈判失败会影响中期选举选情。
![]()
俄罗斯方面的冷静态度更让和谈前景不明,总统助理乌沙科夫10月27日表示“会晤意愿存在,但需等待合适时机”,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11月7日进一步明确“俄乌缺乏互信是核心障碍”,未给予任何明确回应。
美国国内对援乌政策的分歧,加剧了特朗普的困境。11月8日,国防部提交的“2025财年援乌预算”被国会驳回,驳回理由明确指出“未看到援乌的明确效果”。特朗普本人对援乌的态度也日趋谨慎,此前泽连斯基请求的“战斧”巡航导弹被直接拒绝,理由是“可能将美国卷入战争”;对于当前泽连斯基急需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特朗普仅表示“需视谈判进展而定”,未松口提供援助。
![]()
特朗普的“和事佬”角色面临双重阻力。俄军在战场的优势地位,让普京不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轻易妥协;而泽连斯基政府若在谈判中放弃已失去的领土,将面临国内政治压力,这使得双方缺乏谈判的基本共识。美国试图主导和谈进程的想法,在俄乌各自的利益诉求面前,显得难以落地。
泽连斯基的绝境
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局恶化,让泽连斯基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美国成为其唯一的“救命稻草”。北约早已明确拒绝派兵参战,欧洲盟友的援助也进入“摆烂”状态:德国仅交付1套“爱国者”系统后拒绝追加,法国称“幻影-2000战机已无多余可援”,英国则直接削减30%的援乌资金。
![]()
乌克兰自身的战争资源已近枯竭,乌军总参谋部11月9日内部报告显示,前线士兵缺口达12万人,弹药储备仅能维持1个月,若失去美国援助,根本无法支撑过冬。
泽连斯基对美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他在媒体采访中刻意拉近与特朗普的关系,称“全世界都怕特朗普,但我不怕”,同时否认“特朗普向其扔地图施压谈判”的传闻,反复强调“美乌是坚定盟友”。
![]()
另一方面,求援力度不断加码,10月19日提出希望购买25套“爱国者”防空系统,11月9日接受《卫报》采访时将数量提升至27套,甚至提议“由欧洲国家先出借现有系统,待美国新系统交付后再归还”。
这一求援计划面临多重现实障碍。一套完整的“爱国者”系统包含6台发射车、2部雷达车、1部指挥车及48枚拦截弹,造价超10亿美元,27套总金额达270亿美元,对美国财政构成不小压力。
![]()
更关键的是实际效用问题,除了仅6%的拦截率,该系统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美军培训乌军士兵至少需要3个月,即便即刻开始培训,完成时也已错过冬季作战关键期。泽连斯基寄望于“爱国者”扭转战局的想法,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寄托。
战场指挥的调整也未能挽回颓势。波克罗夫斯克战局恶化后,泽连斯基紧急将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从利沃夫调往前线,并派遣预备队支援。但瑟尔斯基抵达后发现,乌军后勤补给线早已被俄军切断,前线士兵面临断粮困境,预备队装备“一半老旧、一半缺零件”,根本不具备组织反攻的能力。乌军战地记者马绍韦茨在社交媒体直言“除了投降别无选择,否则只是徒增伤亡”。
![]()
这种绝境让泽连斯基陷入“又想打又想谈”的矛盾。他一边向全军喊话“守住每一寸土地”,另一边又紧急致电特朗普,恳求“尽快推动和谈,避免更多伤亡”。这种矛盾心态的背后,是乌克兰在战争持续三年多后的现实无奈——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双方累计伤亡超50万人,继续战争缺乏资源支撑,接受谈判又难以面对领土损失的政治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