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流感成了人们防范的重要对象。除了流感之外,近期还有一种病毒,它的流行情况与流感不分伯仲,这就是鼻病毒。据统计,全球约30%~50%的普通感冒都与鼻病毒相关,但它给人们带来的麻烦还不仅限于此。对于鼻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那么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
近期鼻病毒

与流感共同流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2025年第44周即10月27日至11月2日,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居于首位的是流感病毒(17.5%),其次是鼻病毒(12.4%)。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前三位病原体为鼻病毒(10.6%)、呼吸道合胞病毒(8.5%)和流感病毒(4.2%)。
鼻病毒不仅引发感冒

还会引发肺炎和哮喘
相关资料介绍,鼻病毒是造成超过半数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的潜伏期通常在12~72小时。在感染初期,患者往往表现为流涕、打喷嚏、鼻塞以及咽痛,发热较少见。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头痛和全身不适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症状会在4~9天逐渐缓解并最终消退。
但如果您认为鼻病毒只会引起“小感冒”,那就错了。有研究表明,鼻病毒也会导致下呼吸道感染。鼻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引起儿童严重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伴有严重咳嗽、发热,气道阻塞或呼吸困难引起的喘息,可导致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国外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鼻病毒是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第二位常见病毒。
不仅如此,鼻病毒感染也是哮喘急性加重的最常见诱因之一。这种哮喘主要表现为由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引起的气道变窄,导致呼吸困难、喘息和咳嗽。
酒精消杀鼻病毒

效果不理想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呼吸科医生姬小利指出,鼻病毒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传播:一是飞沫传播,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喷出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在密闭、人群聚集的环境中可通过空气微粒传播。二是接触传播,公共场所、玩具、门把手等都可能藏着病毒,接触后触摸面部、鼻部都可能被感染,特别是人们吸入极少量病毒就可能被感染。这也就是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出现“感冒接力”——一个班级中多人接连感冒的主要原因。
鼻病毒还是个“顽固派”,它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数日,对乙醚、乙醇(酒精)的抵抗力较强。而且鼻病毒的种类有很多,研究发现,鼻病毒有几十种基因型及亚型,感染一种类型后,机体只对该类型有免疫力,对其他类型几乎没有保护作用,因此人们会出现感冒“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的现象。
鼻病毒感染

以对症治疗为主
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针对鼻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撰写的一篇题为《鼻病毒感染研究进展》的综述写道:“衣壳结合剂通过与病毒衣壳蛋白VP1峡谷底部下方的疏水口袋结合,阻止病毒脱壳和基因组释放。如普康那利口服治疗可缩短病程约1~1.5天。同时,衣壳蛋白的免疫作用可以产生交叉中和抗体,能有效对抗多种鼻病毒血清型。但由于其耐药性的快速发展及胃肠道方面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投入使用中受到限制。”
“感染鼻病毒后,对症吃药就够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公丕花表示,如果鼻塞、流鼻涕厉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点缓解鼻塞的药,比如伪麻黄碱;或使用抗过敏药,比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这些药物往往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可短期使用。如果发热超38.5摄氏度且难受,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烧。但记住两种退烧药不能一起吃。
对于鼻病毒感染的治疗,公丕花指出了人们常有的3个误区:
误区1:鼻涕变黄就是细菌感染,必须吃抗生素 感冒后期鼻涕变黄是正常的,是免疫系统在清理病毒的正常过程,不是细菌感染,过2~3天就会好转。
误区2:感冒后多运动,出出汗就能好 感冒时身体需要休息对抗病毒,运动出汗会消耗体力,降低免疫力,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心肌炎。
误区3:儿童鼻堵可以用成人的滴鼻剂 成人滴鼻剂成分特殊,大点的孩子短时间用是可以的,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最好用专用的生理盐水喷鼻剂。
预防鼻病毒感染

做好3个方面防护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张颖指出,目前,针对鼻病毒没有疫苗,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防护:一是坚持个人防护“三件套”,也就是经常提到的“戴口罩、勤洗手、遮口鼻”。二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日常饮食要保持营养均衡,适当做运动,保持规律作息。三是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家中孩子、老人、体弱多病者的健康状况,当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首先要休息养病,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
对于鼻病毒疫苗的研究前景,《鼻病毒感染研究进展》中提到,由于抗原位点具有高水平的序列变异,鼻病毒疫苗的研发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在开发包含多种鼻病毒血清型的多价疫苗方面,有研究结果提示,一种50价灭活疫苗制剂,由多种以鼻病毒A型为代表的毒株类型组成,对环境中流行的50种,约1/3的鼻病毒类型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导广泛的中和反应。但其局限性在于没有包括鼻病毒C型抗原,以及在人体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究。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
审核 || 董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